首页>
根据【关键词:元杂剧】搜索到相关结果 88 条
-
“私奔”主题下的《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之异同浅谈
-
作者:
张漪
来源:
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墙头马上
元杂剧
私奔
倩女离魂
-
描述:
旨归、思想内容等方面如出一辙,但在写作手法、艺术风格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篇剧目的异同进行浅析,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两部元杂剧各自的艺术成就进行更好的掌握。
-
元代爱情婚姻剧特点的丹纳三因素分析
-
作者:
陈静怡
樊瑞芳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爱情婚姻剧
丹纳三因素说
-
描述:
实证主义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创作及其发展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从而论证了元杂剧中男女爱情角色所发生的转变。
-
浅析元杂剧中的女性自主意识
-
作者:
毛潇潇
赵杨
高雅静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婚姻爱情
女性自主意识
-
描述:
元杂剧中描写了诸多女性形象,迥异于中国封建社会中要求严格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女性,元杂剧中的一些女性已经产生了女性自主意识,不止是对婚恋自由的要求,而且也开始追求人自身的尊严和权益。
-
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审美情趣
-
作者:
赵晓红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审美
平民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体现了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元代统治阶级不注重封建教化,客观上有助于异端思想的滋长;市民队伍的壮大、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加上作家思想状况、生活态度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审美情趣的主要原因。
-
元杂剧女性婚恋伦理意识论析
-
作者:
孟庆丽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元杂剧
伦理意识
女性
-
描述:
元代是女性伦理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元杂剧是其重要载体.这种伦理意识又集中地体现在婚恋意识之中.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一见钟情的追求,实现了从贞节烈妇到红颜知己的升华,表露出了对门第观念的轻蔑,并从休妻的无情超越到了休夫的无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意识自觉的先驱之一.
-
元杂剧中的寡母形象探析
-
作者:
蔡雨齐
来源: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文人心态
寡母形象
-
描述: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
-
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
-
作者:
黄雍婷
来源:
东方人文学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元杂剧
刚健美
-
描述:
在元雜劇出現前,文學史上的女性形象多是以戀人或妻子的身份出現,「母親」這一形象的塑造卻顯得較為單薄,與其他女性形象群體的豐富描寫相比,大為遜色。然而,元雜劇中出現了大量的母親形象,則填補了文學人物形象體系的空白。現存元代雜劇,涉及各種身份的母親,她們的身份、際遇更是各不相同,因而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作為一系列的群體具有完整性與代表性。本文即以現存元雜劇中出現的母親群像,針對其形象群體、審美情懷及象徵意義進行討論。
-
旦本元杂剧寡妇形象分析
-
作者:
冯晓玲
来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旦本
寡妇
-
描述: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作为封建贞节观最为关注的人群——寡妇,在旦本元杂剧中仅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鱼会》两部作品。从数字上虽较单薄,但两部作品却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贞节观的两重性。
-
元杂剧旦本女角分类述评
-
作者:
高红梅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角
元杂剧
旦本
分类
-
描述: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
-
试论元杂剧对唐传奇故事的受容:兼论唐传奇女性形象在元杂剧中的衍变
-
作者:
夏日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受容
唐传奇
女性
-
描述:
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从题材上来说,元杂剧的题材与唐传奇的题材联系非常紧密,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然而,随着时代背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从小说到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