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作者: 刘晓林   来源: 文学界(人文综合学术理论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女性形象  
描述: 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化
简析关汉卿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牛贤芳   来源: 史志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妇女形象   关汉卿  
描述: 在关汉卿流传下来的杂剧中,以妇女为主角的占大多数。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旦本戏",以揭示妇女命运作为突破口的霸权豪势对妇女的凌辱和迫害,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愤怒,觉醒与反抗。在关汉卿所创作的女主角中,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她们性格各异,命运不同,可以说糅合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所有特征。
元杂剧反面女性形象看元代文人心态
作者: 王天婵   来源: 武夷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反面女性形象   文人心态  
描述: 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婚恋剧中活跃着一类性行淫荡、贪婪、泼辣、凶狠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在名字、身份性行、社会关系上都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演绎元代文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难以言喻的创作心态的符号之一。
男权世界里的女性舞台:浅析元杂剧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作者: 邱守仪   来源: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欣赏   元杂剧   女性形象  
描述: 世界被男性统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认为,直到十九世纪世界女权运动才萌芽于欧洲。其实早在中国元代就有女权运动的影子,那就是元代戏剧家笔下的女性。尽管她们的崛起或反抗总是显得势单力薄,但却有声有色,坚韧不拔。她们尽显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聪慧善良、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讽刺、鞭挞了男权世界,从某种角度展示了女性的价值和尊严,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和诉求。
爱情婚姻剧中展现的女性新质
作者: 张永蕾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质   元杂剧   爱情婚姻剧   女性形象  
描述: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卿卿性命为谁误魂伴君侧泪沾衣——浅谈《碧桃花》中的女鬼形象及其审美效果
作者: 周亭宇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鬼   形象   元杂剧   审美  
描述: 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高峰,它以丰富的故事题材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杂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更是引人入胜,其中女性鬼魂形象则尤为特别。元杂剧《碧桃花》中的女鬼形象以其独特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死亡审美体验。
“恶之花”的重新解读:论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及其文化蕴涵
作者: 张红霞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淫妇形象   文化蕴涵  
描述: 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具有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杂剧作家积淀甚深的伦理观念和男权中心意识。虽然杂剧作家在塑造淫妇形象时,有意识抹去了她们偏离传统的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剧中窥探到她们反叛行动背后无法言说的隐衷,以及淫妇形象的出现带给男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突破。
解读元杂剧中的母亲群像
作者: 马兰   来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元杂剧   类型化   丰富性  
描述: 元杂剧中女性形象众多,母亲形象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纷繁复杂、个性鲜明。她们作为一种群体形象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相对前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而言,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个体
试论元杂剧中的女强男弱现象
作者: 梁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元杂剧   女性形象  
描述: 元杂剧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这一特点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尤为突出。而在爱情剧中,对男女形象的描写又有一个非常有趣而明显的特征——女强男弱,这种明显的男女形象的对比,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元杂剧中男女形象的差异性。
“红娘”考论:元杂剧《西厢记》的题目正名
作者: 刘丽艳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西厢记》   红娘   女性形象  
描述: 王季思先生说:“元剧题目正名,或四句,或二句,盖书于纸榜,悬之作场,以示观众,有似于今之海报者。”这就是说,“题目正名”的四句,乃是对剧情的概括介绍,目的是让观众在看戏之前就能通过“题目正名”而对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题目正名”的前提是要忠于剧情,且富于概括性。
< 1 2 3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