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他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24 条
-
好莱坞电影五十年华人角色定型分析1949-1999
-
作者:
周媛媛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华人形象
角色定型
美国电影
-
描述:
今天的全球化对不同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使文化认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重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非我群体的角色定型是不可避免的,而此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了该文化对此外来群体的态度与战略。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被视为社会生活及价值观的反映,因而揭示了一国的民族精神及其对外来民族的角色定型。 本文试图回顾新中国建国五十年来自1949-1999年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典型角色定型现象,并分析其对华人文化的表现手法。文章在运用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时,借鉴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理论,如
-
解析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矛盾的性别建构
-
作者:
邢小利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男性意识
性别建构
矛盾
-
描述:
爱伦•坡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西方文学评论界一直都没有停止对他的研究。不同时期的不少伟大作家都给予他截然不同的评价;不少后世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爱伦•坡的影响,譬如美国的诺里斯、德莱塞、福克纳、英国的罗塞蒂、史文朋、史蒂文森、肖伯纳等都深受他的影响;他是一位不可不知,但又是最“不可知”的作家之一,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学中那一份神秘与深邃的力量,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的各种批评流派,如社会历史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新批评派、女权主义者、读
-
大卫•马梅特戏剧中缺席影响的精神分析研究
-
作者:
邓芳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影响
自我
缺席
-
描述:
大卫•马梅特是美国当代一位颇具才华的剧作家,其代表剧作《美国野牛》(American Buffalo)获得1976年奥比奖和1977年纽约剧评界奖;《拜金一族》(又名《格伦加里幽谷树林花园》,Glengarry Glen Ross)获得1984年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剧评界奖;《奥里安娜》(Oleanna)由作者本人亲自执导,后由英国著名剧作家和导演哈罗德•品特改编、执导并搬上伦敦舞台,受到观众好评。因此,本论文将深入分析马梅特的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 本论文一改过去仅评论、分析戏剧作品中台上人物的思维
-
缺损的“他者”:徐静蕾电影中的女性
-
作者:
骆鹏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缺损
非独立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拍摄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女性题材的影片,并且都是以影像的主角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男性垄断镜像的传统。但是,尽管徐静蕾是一位女性导演,并且这两部电影也都是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的独白来推进情节的发展,但其塑造的并不是真实的、完整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仍然是缺损的。
-
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他者”形象
-
作者:
田右英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画皮》
他者
魔鬼
天使
-
描述:
2008版电影《画皮》中的女性,呈现的是男权话语规训下的“他者”形象。主要的女性被分割成对立的“天使”与“魔鬼”两极。在形式上表现为小唯的“画皮”身体,佩蓉的疯癫、夏冰的易装。这些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以及女性自我的分裂。
-
病态的他者
-
作者:
暂无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波伏娃
他者
恋父情结
《所罗门之歌》
弗洛伊德
-
描述:
露斯是《所罗门之歌》中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她是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代表。本文主要运用波伏娃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从露斯的他者地位及恋父情结两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人生,进而探讨她的形象的重要价值。
-
病态的他者:《所罗门之歌》中露斯形象浅析
-
作者:
崔丹丹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波伏娃
他者
恋父情结
《所罗门之歌》
弗洛伊德
-
描述:
露斯是《所罗门之歌》中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她是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代表。本文主要运用波伏娃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从露斯的他者地位及恋父情结两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人生,进而探讨她的形象的重要价值。
-
解构抑或建构?:当代中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李有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视广告
他者
消费文化
男权思想
女性形象
-
描述:
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相伴而生的价值观念的现实推动,中国进入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消费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文化形态。作为大众传媒形式之一的电视媒介,一方面对消费文化推波助澜,同时又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得到长足发展。电视媒介不仅是信息源,而且给人们带来诸多全新体验和感受,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电视广告,作为电视媒介文化形态之一,可以说其兼具经济学意义与文化学意义的符号系统。人们制作与观看电视广告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
-
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吴慧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父权统治
此者
女性形象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
描述: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剧作家。他的声誉主要取决于他的三个作品, 《玻璃动物园》(1945年)、《欲望号街车》(1947年)及《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55年)。田纳西·威廉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是其剧作的主要特色。他创作的大多数戏剧都是以没落的南方女性为描写对象。这也为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挖掘其作品的主题提供了依据。本文作者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田纳西·威廉斯这三部主要作品,并且发现,这些妇女敢于同传统习俗相抗衡,敢于为争取独立和自身价值而奋斗不息,并在不同程度
-
伦敦的中国城——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笔下的莱姆豪斯
-
作者:
肖斌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莱姆豪斯
他者
文化利用
托马斯·柏克
中国城
-
描述:
本文着眼于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笔下中国城叙事的独特之处。一直以来中国城在西方世界中是“他者”的地狱之所,在西方大众的眼里是罪恶、堕落的代名词。西方话语中对于中国城的否定叙事影响并制约着西方社会关于中国人的表述。柏克对于中国城的独特叙事对于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柏克作品中描述的中国人生活对于研究中国海外移民的生存状况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周宁、欧阳昱、葛桂录等学者较早关注探讨了形象学问题,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在各位学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英文文本为出发点,结合东方学,“他者”的话语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