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道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55 条
-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
-
作者:
许瑛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种族主义
妇女主义
非洲中心主义
反性别主义
人道主义
-
描述:
艾丽斯·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是专门用来指黑人妇女或有色人种妇女的思想,是"献身于实现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主义."妇女主义以其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马灵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许鞍华
人道主义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影片《女人四十》的成功让她迎来了导演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自此以后,她的影片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许鞍华作为一位女性导演,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使其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较为独特的一面。本文在分析其影片中女性形象的基础之上,探讨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关照女性的立场和姿态。第一章绪论部分中,首先是关于论题的界定,将许鞍华电影创作进行前后分期,以及介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其次,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内地和港台两方面的研究资料,介绍当今学术界对许鞍华及其电影的研究现状,总结出本文所
-
许鞍华电影研究
-
作者:
王世佳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作者
漂泊意识
许鞍华
人道主义
身份认同
-
描述: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许鞍华在新浪潮时期对于电影语言 形式上的求新让人印象深刻,随之她在香港乃至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受到认可和赞许。在此后的漫长创作中,许鞍华由形式的创新转向对 内容的深入挖掘,并逐渐到达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大师境界。 许鞍华的作品中有被反复表现的恒定主题,对电影语言和叙事模式的 使用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尽数灌输 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因此,许鞍华是当之无愧的“电影作者”。 本论文使用作者论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许鞍华的创作做整体 观照。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
顿河之花
-
作者:
赵静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超越
人道主义
女权主义
抗争
-
描述: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年)是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之一。2005年是肖洛霍夫诞辰100周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2005年被命名为“肖洛霍夫年”。在纪念肖洛霍夫诞辰100周年之际,重读他的作品,深入、认真、全面地研究他的创作,给予客观而正确的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中苏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中苏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肖洛霍夫笔下女性形象的女权主义批评在国内还少有人问津,本文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论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肖洛霍夫塑造的女性群像美学价值的探讨和挖掘,从而有助于对
-
志贺直哉的女性观
-
作者:
李坚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情
冲突
人道主义
调和
本能
-
描述:
很多人认为志贺直哉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其父亲的矛盾冲突。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主人公在与父亲发生争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被认为是日本近代社会中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作者与父亲的和解又导致了其后期的作品中出现了追求和谐统一境界的倾向。由此可见,对志贺直哉父子关系的研究是理解志贺文学的关键。但是本文试图把作者实际生活以及作品当中所出现的女性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志贺直哉的女性观。引言部分先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志贺文学的研究大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况,阐述了本文将重点放在女性人物身上的理由
-
志賀直哉的女性観
-
作者:
李坚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情
冲突
人道主义
调和
本能
-
描述:
很多人认为志贺直哉的创作动机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其父亲的矛盾冲突。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主人公在与父亲发生争执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被认为是同本近代社会中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作者与父亲的和解又导致了其后期的作品中出现了追求和谐统一境界的倾向。由此可见,对志贺直哉父子关系的研究是理解志贺文学的关键。但是本文试图把作者实际生活以及作品当中所出现的女性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志贺直哉的女性观。 引言部分先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志贺文学的研究大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况,阐述了本文将重点放在女性人物身上的理
-
《狐火》中折射出的人道主义思想
-
作者:
段绍俊
范跃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狐火》
人道主义
自由
司令长腿
平等
博爱
-
描述:
人道主义反对以任何形式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包括来自教会、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等不同层面的各种有可能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的压迫形式;反对一切基于种族、性别、宗教、年龄、国别等的歧视。作家欧茨在
-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李肇正、郁达夫“落魄文人与女性”作品之比较
-
作者:
黄柏刚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道主义
李肇正
中篇小说
《永不说再见》
女性形象
郁达夫
-
描述: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李肇正新近发表的中篇小说<永不说再见>(<小说月报>2002年第12期,<当代>2002年增刊,以下简称<永>),以写实的笔法,对文坛和社会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揭示.
-
论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精神
-
作者:
孙岩梅
来源: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地利
人道主义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小说
女性
-
描述:
论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精神
-
艾丽斯·沃克与妇女主义
-
作者:
刘戈
韩子满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种族主义
妇女主义
非洲中心主义
反性别主义
沃克
人道主义
-
描述:
艾丽斯·沃克在其小说和文学评论中提出的“妇女主义”概念受到了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又是对这两大运动思想体系的一种反叛。妇女主义以其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