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体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165 条
-
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女性符号对女大学生影响及对策
-
作者:
薛程
来源:
中国成人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网络视觉文化
女性符号
主体意识
女大学生
-
描述:
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其实质是一种消费的女性符号,既要认识到它对拓展女性话语空间、促进女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它给女大学生带来的伦理道德失范、女性主体意识弱化以及消费意识膨胀等消极方面。探讨通过拓展课堂外教育、提高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开设女性学课程、促进女大学生组织的发展等来营造社会性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
从他者到主体——论《荆棘之城》中莫德的女性主体意识
-
作者:
黄漫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主体
他者
主体意识
-
描述:
女性在父权文化中被视为他者。当代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在《荆棘之城》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莫德生活在女性地位低下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她却试图从精神、身体、经济等方面挣脱父权文化的束缚,努力摆脱他者地位并构建女性自身的主体性。此外,莫德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作家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同,她选择了同性恋情并最后走上书写女性身体和欲望的写作道路,这使得她的主体意识具有了现代性特点。
-
浅析《傲慢与偏见》主人翁奥斯丁的女性主体意识思想
-
作者:
谢佳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主体意识
女性
-
描述:
简.奥斯丁作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女性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其在这部作品当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翁伊丽莎白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深刻揭露了主人翁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所存在的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的婚姻和生活,反映了主人翁所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女主人形象,同时探讨了其作品中的所折射出的女性意识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主体性残缺——曹禺四大名剧女性悲剧命运解读
-
作者:
章立明
来源:
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禺剧作
主体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
从屏风上的鸟到涅檠的凤凰:论《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
-
作者:
李静
来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性同体
主体意识
性别身份
话语权
-
描述: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
从屏风上的鸟到涅槃的凤凰:论《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
-
作者:
李静
来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性同体
主体意识
性别身份
话语权
-
描述: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
浅谈封建时期进步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
-
作者:
王冬梅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时期
主体意识
进步女性
-
描述: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着重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从这三个极具叛逆思想的女性身上能够看见时代的进步和女性的自觉。她们用爱情作为反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专制制度的有力武器,凭借不同的追求方式来试图摆脱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上的束缚和思想上的禁锢。同时也反映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主体意识也再逐渐增强。
-
安娜与弗朗西斯卡主体性建构的对比
-
作者:
白爱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主体性建构
爱情观
主体意识
-
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都直面女主人公的婚外情。安娜与弗朗西斯卡都敢于追求真爱,敢于反规训寻找自我而离经叛道,试图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但是她们在主体意识、爱情观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性建构的结局不同。
-
21世纪中国女性电影在创作实践中的转变
-
作者:
赵小敏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创作实践
主体意识
-
描述:
21世纪中国女性电影蓬勃发展,中国女性导演认识到要在电影创作中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塑造有主体性的银幕女性形象,就必须自觉运用属于女性电影自己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话语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女性主体意识萌发之后,女性语言成为女性意识表达的外在工具。
-
文化创伤视阈下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构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慈悲》
-
作者:
薛玉秀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创伤
黑人女性
主体意识
蓄奴制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新作《慈悲》描绘了17世纪北美大陆蓄奴制初期种族压迫及性别歧视等文化创伤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文章运用创伤理论,通过剖析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认为文化创伤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从而凸显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是走出文化创伤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