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萃月报
作者: 暂无 来源: 妇女生活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报   研究成果   妇女运动史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理论批评   慢性病   小江   新华网   风景名胜区  
描述: 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揭晓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日前在北京揭晓。铁凝的《笨花》,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女性文学教程》,王光美的《我与少奇》,顾秀莲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等60余种图书分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之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以及荣誉奖项。作家出
女性民俗: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实践
作者: 毛海莹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经验   文学创作论   身体写作   王旭烽   王安忆   中国女性文学   批评方法   性别意识   当代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欧美国家,这种批评方法十分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意义,并以女性经验为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和文学现象,严厉抨击男性中心话语,以解构和颠覆的姿态以及鲜明的性别意识逐渐由边缘步入中心,成为风靡至今的女性文学批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有其发展的根源和坚实的背景,因此一旦被“移植”到我国女性文学批评领域,便难免会出现
性别研究:走向开阔与新变——“第十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孙琳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科学战线》   《妇女研究论丛》   中国女性文学   综述   文学研究会   中国当代   学术研讨会   性别研究  
描述: 2017年6月22—23日,“第十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春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和《妇女研究论丛》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的110余位专家学者、13家期刊和2家出版社参加了会议。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主持开幕式。长春师范大学校长刘春明致欢迎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受白烨会长委托,发表讲话。贺绍俊充分肯定了女性文学委员会的
“民国机制”下的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谭梅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研究   妇女文学   当代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   盛英   女权主义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写作   女性文化   戴锦华  
描述: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性别的维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有关文学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构成了当代学界一个广受瞩目的问题。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盛英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常彬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王绯的《空前之迹》等等学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   中国女性文学   话语流变   一等奖   文学发展   优秀成果   河北省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为国家社会开十学基金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论”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为优,获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女性文学研究——话语重构及其向度
作者: 董丽敏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国妇联   妇女解放   身体写作   学科视野   中国妇女   中国特色   中国女性文学   理论体系   女性文学研究   妇女研究  
描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包括妇女研究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全国妇联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沈跃跃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国妇女研究会带领广大妇女研究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和实践做贡献。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邀请有关专家,围绕“多学科视野看中国本土妇女研究”这一主题,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创新中国特色妇女理论和实践。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几个问题
作者: 张晓峰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作家   男性化   中国女性文学   奥斯丁   代表性   社会生活   男人   小说   性别  
描述: "女性文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存在多种争议和质疑,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如果说"女性文学"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而成立,那么其中不仅隐含了性别分离主义,同时也潜在地重复了男/女的性别对立,因为女性之为"女性",始终是参照"男性"而存在。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气质与风韵:2011年度中国女性文学奖评说
作者: 徐肖楠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个体   王安忆   叙事界限   郑袖   中国女性文学   小说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写作   女性写作   严歌苓  
描述: 2011年度中国女性文学奖于2012年3月29日评出,由此次获奖作品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种气质和风韵,也可以由此看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和现状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呈现为:1、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主流风格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次获奖的王安忆、方方、严歌苓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至上世纪90年代,
“女性文学研究”·前言
作者: 樊洛平   来源: 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女性主体   演变历史   女性视角   整体格局   男权中心   海峡两岸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台湾社会  
描述: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由边缘向中心崛起、从隐学到显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眼界和学术版图不断拓展,作为中国女性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在海峡两岸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也得以新的观照。如何更多地了解台湾的女性文学创作与文坛动态,进一步打幵两岸女性文学彼此沟通、互为参照的视野,即是本刊开设"女性文学研究专栏"的宗旨。漫长而复杂的台湾社会演变历史中,那些不同世代的台湾女性有着怎样的生存境
中国女性文学学科的历程标志
作者: 施军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   标志意义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性别立场   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历史   林丹  
描述: 乔以钢、林丹娅主编的《女性文学教程》在中国的女性文学这一新兴学科建设中具有里程性的标志意义,它标志着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正式出场。作为第一部列入
< 1 2 3 ... 7 8 9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