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严歌苓】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文璨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姨多鹤
女性形象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在小说《小姨多鹤》中对两个女性形象竹内多鹤与朱小环的刻画入木三分,在她们柔弱的双肩上我们看到了战胜苦难的坚韧与人性的美。
-
从“救赎他人”中“救出自己”:论严歌苓的女性书写模式
-
作者:
熊延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严歌苓
拯救
女性
-
描述: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擅长通过传奇故事的书写来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善于通过女性世界的描摹与关照,细腻地表现女性的性格命运。她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受众的喜爱。本文主要以严歌苓旅美小说中所描绘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分析了严歌苓书写女性命运的救赎模式,进而揭示她的女性精神内涵,以此探讨女性这一性别角色在严歌苓小说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
-
洗涤灵魂深处的罪恶
-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理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浴》
弱者
严歌苓
女性主义
-
描述:
严歌苓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天浴》主人公最终以决绝的方式反抗了人性中的恶,以天浴的形式洗涤下自身肉体的不洁而张扬了人性中的善,最终完成了心灵上的自我救赎。
-
论严歌苓“雌性”书写的矛盾性
-
作者:
胡颖华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雌性
矛盾
严歌苓
-
描述:
“雌性”是海外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笔下女性的一种生存哲学,在文本中寄托着作者对于女性的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一种弱者对抗异质文化的生存策略,但其小说中“雌性”的书写是不稳定的,矛盾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展示,让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冲突及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非常钟情于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她说“我对女人的观察非常仔细,对女人的兴趣也很浓厚。我认为女性只有在作家的笔下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魅力,而且在著名作家的笔下,都是因为女性写得成功,作品才成功……男人由于是狩猎者,情感包裹很严,女人丰富、形象得多,从少
-
呼唤内心深处的善良
-
作者:
黄冠群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鱼精神
《少女小渔》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是极关注现实的作家,关注使梦想变质变味的现实。《少女小渔》塑造的弱势女性人物,在严歌苓笔下舞出了“弱”到极处的让人生怜和“弱”到极处的自尊自强。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下,对《少女小渔》里体现的人鱼精神加以剖析。
-
女性主体的渐次生成——论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赵景芝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
本土题材
女性形象
严歌苓
-
描述:
严歌苓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她1957年生于上海,童年随父亲在安徽文联大院度过,13岁参加部队文工团,跟随部队走遍了四川、西藏,同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严歌苓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1983年从文工团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小说,开始在文坛崛起。1989年严歌苓因《雌性的草地》应邀赴美参加“20世纪战争文学研讨会”,并于199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写作硕士学位。之后,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2004年随丈夫迁居非洲,近年不断回国。这种丰富的人生经
-
流散与融聚:谭恩美与严歌苓文化认同之比较
-
作者:
龙锦辉
来源:
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谭恩美
文化认同
融聚
严歌苓
流散
-
描述:
谭恩美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
评严歌苓对中国女人之最高雌性的文学书写
-
作者:
陶兰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高雌性
中国女人
真实深沉
严歌苓
独特神韵
-
描述:
严歌苓把"母性"视为中国女性"最高层的雌性"。经过其大量文本的演绎",最高的雌性"已成为严歌苓笔下一系列中国女人所共有与特有的神韵。对这种"最高的雌性"的执著书写,使严歌苓的作品在当下中华女性文学中显现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深入探究严歌苓这一创作特色,对推进当下中华女性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
-
从“雌性”、“地母性”到“圣母性”:严歌苓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再解读
-
作者:
刘晓伟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雌性
圣母性
严歌苓
地母性
-
描述:
北美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出国前的创作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移民”给了严歌苓更为宽阔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视野。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两难境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及其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都会反映在严歌苓的文学创作中。从移民前的《雌性的草地》到移民初期的《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前不久的《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但出国前后的严歌苓经历了“心灵移植”的重大转变,其女性形象及贯穿其中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转变;而且随着严歌苓创作的不断成熟,这种转变越来越清晰,艺术展现方式也越来越圆熟。本
-
浅论《第九个寡妇》中的无知形象及其文学意义
-
作者:
庞海琼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
第九个寡妇
无知
严歌苓
女性主义
-
描述: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2008年出版的小说,在新近的文坛上十分耀眼,引起评论热潮。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王葡萄,她把被打成地主恶霸的公公从死人堆里找回来,藏在地窖里20年。在这条具有传奇色彩的线索背后,是一个泼辣的乡下女人坚韧,乐观,淳朴的生活方式。她对于风起云涌的历史和政治世界保持着隔绝和麻木,不知道惧怕,是众人眼中的“傻瓜”,“无知者”,却以其最纯真的善良,最丰沛的原始生命活力震撼着读者。 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九个寡妇》中的“无知”形象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方面从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第九个寡妇》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