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电影《红高粱》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宋艳飞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女权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电影《红高粱》因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意义而红极一时,这部电影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更是对这部影片理论的重要阐述和表达,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导演张艺谋遵从原作者莫言的思想,还原了小说描绘的女性世界,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压抑和顽强。本文在对《红高粱》故事梗概及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这部影片背后的女权主义。
德莱赛《嘉莉妹妹》与莫言《红高梁》中新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闫玉洁   来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分析比较   《嘉莉妹妹》   女性解放  
描述: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梁》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德莱赛《嘉莉妹妹》与莫言《红高粱》中新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闫玉洁   来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分析比较   《嘉莉妹妹》   女性解放  
描述: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民族情怀下女性意识的张扬:解读电影《红高粱》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谢慧聪   来源: 雪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张艺谋   女性意识   九儿  
描述: 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张艺谋电影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红高粱》中的"九儿"、《菊豆》中的"菊豆",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活着》中的"家珍",亦或是《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等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不再是忍辱负重、悲情苦难的代表,高度张扬的女性意识使得张艺谋的"女人们"熠熠生辉,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根深蒂固的男权制度,成为时代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引领这种女性意识形态崛起标志的电影就是《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对"我奶奶九儿"的形象刻画,尤其是借助抗日战
《红高粱》:从电影到电视剧:女性主义意识觉醒
作者: 张萌萌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戴九莲   女性主义  
描述: 形式。[1]电影与电视剧《红高粱》中的戴九莲的女性形象分别契合以上所述,共同植根于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影视作品,戴九莲的女性主义的觉醒意识却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编剧群体的性别、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及影视作品形成所属的环境进行浅析。
民间视阈下的《红高粱》与《还乡》的女性叙事
作者: 滕爱云   来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还乡》   民间视阈   女性叙事  
描述: 莫言和哈代都是民间文化的表述者,他们的小说都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此文化视域下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其中以《红高粱》中的凤莲和《还乡》中的游苔莎最为典型。在两人的女性叙事中,既有相同又有差异:首先,他们都描述了女性的本能欲望,但对欲望的态度不同;其次,都描述了女性的反叛,但反叛的基点不同;最后,从两个作家对女性的理想化书写中,深层揭示差异性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
浅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杨晓宇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高粱》   余占鳌   山东高密   莫言   红高粱   五年级   小说风格   女性命运   女性生存   鲁迅文学  
描述: 一、莫言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五年级便因"文革"辍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1981年才开始了其创作生涯,其创作中曾明显受到作家威廉·福克斯及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红高粱》是莫言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曾获多个奖项,如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全国优秀中篇中小奖等。莫言在1989年秋进入鲁迅文学研究生班学习,是我国新一辈作家中非常有活力的代表作家之一。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