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慈悲》】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诉求
-
作者:
邢文红
来源:
海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份危机
《慈悲》
身份重建
混杂身份
-
描述:
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出版了其第九部著作《慈悲》,阐述了她对于殖民地时期女性身份的新探索。不同于以往著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只关注白人及黑人女性身份危机的根源,而是进一步揭示女性弱势群体如何在父权制的殖民社会中寻求身份完整。《慈悲》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文学界与出版界的一致好评。不少学者纷纷撰写期刊文章比较此小说与以往小说的不同之处,只有小部分评论家致力于研究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建问题。但几乎没有学者着重研究小说中白人丽贝卡和黑人奴隶佛罗伦斯在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建
-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慈悲》女性群像研究
-
作者:
刘海杰
来源:
前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主体身份
《慈悲》
女性群像
女性主义
-
描述:
托尼·莫里森用新作《慈悲》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持续关注,作品着力塑造的几个主要女性形象构成男权社会中“边缘”“他者”的集体映像。她们在伦理选择的漩涡激流里不期而遇,并因此浸泡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苦不堪言。社会认同缺失的大背景使自我认同的诉求破土萌发,女性主体的身份建构过程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