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包法利夫人》与丁玲早期作品的关系
作者: 王亮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文学   梦想与爱   丁玲   《包法利夫人》  
描述: 沈从文指出,丁玲从《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那里,学习了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从男作家(福楼拜)那里学习描写女人的方法。说法虽然简单,内容却极为含蓄。从爱玛的无意识到莎菲的有意识转化,丁玲是在用被束缚的女性眼光来避免爱玛的悲剧在自己作品里重现,同时也是对男作家的描写女性形象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拒绝与反抗。
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女性情感——物化爱情的悲剧——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误区
作者: 伍荣华   来源: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化   爱玛   爱情悲剧   《包法利夫人》  
描述: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性爱:再生与毁灭
作者: 卢伟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爱玛   劳伦斯   康妮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包法利夫人》  
描述: 本文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两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在劳伦斯和福楼拜的笔下,康妮与爱玛可以说都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性爱生活的女性形象,然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却又走着不同的道路,以至于导致截然相反的结局。康妮在性爱追求中最终获得了再生,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而爱玛在性爱的追求中却走向了毁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体现了她们之间存在着的关于性爱理想的差异性认知。
陕西的女性主义写作
作者: 李星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小说印象   妇女解放运动   女性主义写作   人性的深度   唐卡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包法利夫人》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陕西的女性主义写作
“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与“描写女人的方法”:福楼拜与丁玲
作者: 钱林森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毛姑娘》   爱玛   莎菲   丁玲   福楼拜   李健吾   女性形象   《包法利夫人》   “自我”意识   存在方式  
描述: “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与“描写女人的方法”──福楼拜与丁玲钱林森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问世后,“在文学界如同发生了一场革命”,其内含的“观察与分析的奇异的力量”①不仅打动了西方作家,也打动了东方作家。丁玲便是折服于这种“奇异的力量”的中国作家之一。她...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
作者: 蔡玲凌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锋作家   拉德   热爱生命   《觉醒》   生存状态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意识   凯特·肖邦   美国女性   《包法利夫人》  
描述: 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美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称为早期女权主义的先锋作家,共发表一百多部小说,其作品的主题大多关注女性在家中和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长篇小说《觉醒》是她的成名代表作品,被誉为"美国的《包法利夫人》"(Hall,150),全面深刻地探讨了19世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