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553 条
-
《烟云》与《水藻行》比较研究
-
作者:
冯望岳
来源:
茅盾研究(第九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烟云》
茅盾
三角关系
《水藻行》
小说
-
描述:
《烟云》和《水藻行》是茅盾创作于1936年的两个"不属于抗日题材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决非简单化的三角关系,塑造出不同的第三者、戴绿头巾者和女性形象。尤其是塑造出懦弱无能、一味退让的"纸马"男人陶祖泰和健全雄强、敢于承担的农民财喜。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中以特殊的方式表现着茅盾的忧愤深广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宣扬和呼唤。
-
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母亲》和《魍魉世界》中的母亲形象
-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丁玲描绘母亲的作品为数不少,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分析她笔下的母亲形象特征,还是很有价值的新课题。在此尝试以《母亲》关于放足的八个自然段、曼贞回忆故乡的一段及其《魍魉世界》中因为我终于……黯然良久一段为例加以分析,探讨母亲形象的变化。《母亲》写于1932年,丁玲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塑造了二十世纪初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的艰难处境
-
潘金莲与王熙凤性格之比较
-
作者:
罗宪敏
来源:
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与《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体态容颜、性格表象、遭际命运都颇为相似的两位女性形象。她们都一样的身材袅娜、眉目俊俏、机变乖觉、巧言善辩;一样的暴戾骄捍、淫邪奸恶、刁酸狠毒、老辣无耻;一样的结局悲惨,或在夫亡家败后被赶出家门,横死刀下,或在家族衰败后被丈夫休弃,
-
丁玲笔下的母亲画廊
-
作者:
王丹红
来源:
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群,特别是莎菲系列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但是以曼贞为代表的母亲系列形象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虽然曾经出现过的对《母亲》、《新的信念》、《杜晚香》等作品的评述中,涉及母亲形象,然而,对此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在丁玲研究领域仍是一片待开垦的绿地。关注过丁玲的研究者肯定意识到,"母亲"在丁玲生命和创作
-
编后
-
作者:
暂无
来源:
茅盾研究(第二辑)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编定这一期稿件,我们想,读者一定十分珍视茅盾同志的遗作《读书杂记》和他的书信。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刊出茅公未发表的文稿,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萧三同志的《论<子夜>》,写于一九三七年,时过半个多世纪,才与国内读者见面。它在茅盾研究历史上的价值,很值得重视。本期发表的《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论茅盾小说创作的象征色彩》、《论茅盾早期介绍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问题》等,都出自中青年研究者
-
癫痫患者配偶婚姻质量状况研究
-
作者:
秦阳
陈思媛
刘炳伦
贺敬义
王锋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亚洲神经精神药理学术会议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配偶的婚姻质量状况。方法通过采用自制的癫痫患者配偶一般状况调查表及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对93例成年癫痫患者配偶(研究组)及用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对91例正常人群配偶(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各年龄段研究组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女性研究组婚姻质量各因子及总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男性研究组在性
-
中国本土性别新闻的网络监测类型、方法和影响
-
作者:
张敬婕
来源:
“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NGO,这个英文缩写如今已经成为汉语媒体中的常用词。它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是在12年前。作为东道主,中国当时正在加紧准备迎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及与此平行举行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在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历史中,替代名词NGO而一直存在的称谓是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媒体对其的关注与报道,一直处于相对单一与薄弱的阶段。
-
宋耀如的经历与宋庆龄的出生地
-
作者:
廖大伟
来源:
宋耀如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一、问题提出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 [1] ,但生于上海何处,迄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目前存有浦东川沙、浦西虹口、浦西南市这三种观点,且三说鼎立,各有各的依据 [2] 。1980年2月7日,宋庆龄曾亲笔致函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史研究室,就其代拟的个人简历送审稿作了修改补充,其中第四条写道
-
对《袁筱珊:秋瑾在株洲的革命战友》专栏文章的几点质疑
-
作者:
罗章生
来源:
秋瑾、徐自华、吴芝瑛、吕碧城暨近代女性文学高层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寻踪觅影"踏访"槐庭";一是"记者手记"拾掇历史的碎片;最后是专栏的开头,核心提示。这个提示大概有五:一、担任过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的主编;二、同秋瑾一起办过教育;三、经秋瑾介绍
-
超越性别彰显个性的艺术追求:席佩兰文学思想刍议
-
作者:
王郦玉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八辑)——中国文化的理念、偏好与争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清代中叶,才媛辈出,女性的文学才华通过诗、词、曲等多种文学样式得以展现。此中不乏见识卓绝者,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表达着自己对于人生、对于文学的认识与态度,突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局限,散发出自身思想的光芒,席佩兰便是这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引言:席佩兰与《长真阁集》席佩兰出生于公元1760年,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小名瑞芝,一字韵芬,又字道华,号浣云,因擅画兰花,因此自号佩兰。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