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553 条
-
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
-
作者:
文雅歌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阿毛的长篇小说《谁带我回家》讲述了一个艺术女性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涉及到现实生活中许多既困惑又敏锐的话题。作者通过多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自己对爱情、对生活、对事业的理解和思考,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潜隐的、充满感伤和哀婉情调的女性世界中。
-
铁路客运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
-
作者:
李东风
来源:
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女性人才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客运
人力资源开发
铁路
女性
-
描述:
本文从铁路客运企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特点入手,阐明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从培训情况、能力建设情况、激励考核情况、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分析铁路客运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
作者:
王庆仁
来源:
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民族女性
妇女发展
妇女权益
知识女性
-
描述:
本文对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本届研讨会比上两届研讨会在学术上更有深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有了长足进步;妇女学应用研究更加突出;知识女性研究更为突出和深入。
-
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孙中山的女权思想
-
作者:
李钊
李平生
来源: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论是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妇女运动的进程里,孙中山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体
-
《家庭教师》中女性形象塑造之“性政治”
-
作者:
徐庆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家庭教师》
性政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性政治理论将两性关系解释为男女围绕社会统治权而产生的关系,在男权社会中,其体现为男性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这正是本文通过分析《家庭教师》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试图证明的观点。《家庭教师》中的女性或者无知、任人摆布,或者无原则地向男性让步,或者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全都是被动的客体。
-
言说·身体·抗争--对于徐童纪录片中底层女性形象的解读
-
作者:
卢垚
来源:
安徽省第三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性
"驯服的身体"
"底层"
-
描述:
本文以徐童纪录片《麦收》《算命》为例,通过对性工作者"红苗""唐小雁"(化名)的言说、行为的忠实记录,分析女性通过身体挑战社会文化对其规定的性角色。并探究"性能否成为底层妇女言说的武器?""底层女性的身体是驯服的吗?""纪录片是否实现了贱民发言的可能?"等问题。尤其彰显了今天纪录片对于呈现底层女性及其所在的弱势群体积极的表达作用与社会意义。
-
《玲珑》中都市女性摩登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
作者:
相运利
张晨曦
来源:
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 (总第五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玲珑》杂志
摩登形象
新女性
-
描述:
《玲珑》作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较为流行的都市女性时尚杂志,它一直致力于呈现、塑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内外兼修、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都市女性摩登形象。本文通过对《玲珑》的探究,深入了解《玲珑》如何建构与传播上海都市中产女性的摩登形象,展现美貌与修养,既具时尚元素又有普通特质的内在素养的女性形象。
-
《京华烟云》与《大地三部曲》中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蒋利春
来源:
2006北京服装学院教研论文报告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京华烟云》
《大地三邵曲》
家庭
女性
-
描述:
林语堂和赛珍珠是两位具有独特文化经历的作家,这种独特性也体现在他们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京华烟云》与《大地三部曲》中,家是女性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在《京华烟云》中,女性在家的王国里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大地三部曲》中,女性们却在家的束缚中艰难地生活着。本文试着从林语堂和赛珍珠关照中国文化的不同视角来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
-
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
-
作者:
王艳芳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新世纪
多元化
性别关系
女性文学
-
描述:
各种迹象表明,新世纪的女性写作已经走出世纪末年幽闭和自恋的低迷状态,一方面接续1990年代女性历史构建的执著努力,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此前颇为剧烈的性别对抗。新的民间女性形象系列的出现,新的男性形象的在场与重塑,新的性别关系的思考和建构都意味着女性写作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
写出一个女性自己的世界——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作品比较阅读
-
作者:
刘须明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把劳伦斯作为她对男性作家批评和攻击的主要对象后,劳氏的作品几十年来成了女性主义者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然而,就在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刻画和性描写莫衷一是时,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劳伦斯在生前死后对不少女性
<
1
2
3
...
26
27
28
...
54
55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