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搜索到相关结果 6 条
-
探析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
作者:
白洪宇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女性形象
中国旅行
心境
-
描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不仅是日本文坛上一面不朽的旗帜,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有诸多的作品是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或者以中国为舞台的,所以大量的中国研究者对“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这个课题投入了特别关注。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旅行为界,将其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分三个时期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别讨论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特征、思想意义和审美需求,进而探寻作家的人生观、艺术观,以及中国旅行给作家带来的中国认识的变迁和对作家创作生涯的影响。在中国旅行之前的
-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他者”:《偷盗》中女性形象之分析
-
作者:
杨菲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偷盗》
他者
女性形象
失败
-
描述:
《偷盗》被创作于大正六年,是芥川王朝故事系列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对于当时初登文坛不久的芥川来说,是一部野心之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芥川本人对于完成后的作品并不满意,为其打上了“未完成”“失败之作”的烙印。虽然之后芥川对其进行了常年不懈的修改,但除了初刊以外,芥川在世期间没有被收录到任何作品集中,且由于作者本人的恶评,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得到正当的评价。从1971年开始,以海老井英次的评论为契机,《偷盗》这部作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重获重视,但对于《偷盗》之所以创作失败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本文试图从
-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
作者:
张艳杰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想象
中国女性形象
沉醉与警醒
反思
-
描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5)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汉学素养深厚,其创作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渊源甚深。“芥川龙之介与中国”课题也日益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将这些中国女性形象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讨论。通过文本细读,重点分析各个时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的不同表现、特征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审美夙求和时代意义。通过考察芥川龙之介笔下的
-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性书写及其价值
-
作者:
黄小敏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天使”型
“妖妇”型
女性想象性书写
挣扎者
-
描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因其小说的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而被誉为“日本的梅里美与莫泊桑”。芥川以洞悉人性丑恶、人性阴暗的深邃目光审视着人世间,其作品中贯穿着对丑恶的揭露和鞭挞。然而,他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却呈现不少的明亮色调。这些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在生活年代上跨越了历史时空,从古代到现在,从此国到彼国;在身份上遍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公主名媛,下到妓女女仆。本文立足于性别立场,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事学等批评理论,重新审视了芥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隐藏
-
芥川龙之介の『偷盗』论
-
作者:
周倩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爱
《偷盗》
利己主义
女性认识
-
描述: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的杰出作家,曾被誉为“鬼才”。在他一生创作的众多小说之中,唯独《偷盗》一篇,虽然被他自己打上“未完成”“失败之作”的烙印,但是仍然长年不懈的对其进行修改。由于这篇作品除了初次发表之外,芥川在世间,期未被收录到任何一部作品集之中,再加上芥川自己对它的恶评,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合理的评价。不过,以海老井英次的评论为契机,随着对《偷盗》的再评价逐渐增多,《偷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通过对其与《罗生门》的密切联系的发现,研究者推论其中隐含着芥川的重大人生课题,其研究价值也得到了认同。本论文
-
论芥川龙之介的《偷盗》
-
作者:
周倩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爱
《偷盗》
利己主义
女性认识
-
描述: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的杰出作家,曾被誉为“鬼才”。在他一生创作的众多小说之中,唯独《偷盗》一篇,虽然被他自己打上“未完成”“失败之作”的烙印,但是仍然长年不懈的对其进行修改。由于这篇作品除了初次发表之外,芥川在世期间,未被收录到任何一部作品集之中,再加上芥川自己对它的恶评,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合理的评价。不过,以海老井英次的评论为契机,随着对《偷盗》的再评价逐渐增多,《偷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通过对其与《罗生门》的密切联系的发现,研究者推论其中隐含着芥川的重大人生课题,其研究价值也得到了认同。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