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裘琏戏曲研究
作者: 杨溢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动机   清初   裘琏   女性形象   戏曲   艺术特色  
描述: 裘琏(1644—1729),字殷玉,号蔗村,别号废莪子,学者称横山先生。浙江慈溪人,父亲因抗清而牺牲。裘琏天资聪颖,著作颇丰,但是很多都已经佚失,存世的只有《横山文集》、杂剧《明翠湖亭四韵事》、传奇《女昆仑》、体制未定的《万寿无疆升平乐府》和方志作品。本文以裘琏的戏曲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其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裘琏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特点,并探讨杂剧在清初产生的变化。第一章在裘姚崇编撰的《慈溪裘蔗村太史年谱》的基础上,对裘琏的家世生平进行梳理,并对他的诗文及创作思
“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剧目系列研究之一魏明伦剧目研究: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关汉卿魏明伦剧作比较论
作者: 刘珊珊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明伦   关汉卿   母题   人文精神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描述: “曹禺戏剧文学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大奖,也是戏剧家们所心驰神往的最高荣誉和毕生追求,而魏明伦,可以说是获得该奖次数最多的剧作家,他的“八大戏”中有四部先后或者同时获得过该奖。魏明伦的剧作亦庄亦谐、妙笔连篇、生动丰满,也因其剧作之新与奇,而被誉为“巴蜀鬼才”,但魏明伦的剧作中也不失中国传统戏剧的技法和美感,与古典戏曲的精髓一脉相承。关汉卿是魏明伦最敬仰的大家,在魏明伦的剧作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关汉卿剧作的影子。因此,本文将对关汉卿与魏明伦的剧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位大家创作上的契合点和差异,从而寻
吴兰徵《绛蘅秋》研究
作者: 张红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绛蘅秋》   改编   《红楼梦》   思想意义   吴兰徵   艺术特色  
描述: 在清代众多红楼戏中,吴兰徵的《绛蘅秋》传奇别具特色。这不仅因为吴兰徵是清代红楼戏中唯一一位署名的女作家,更因为《绛蘅秋》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进行改编。吴兰徵的再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闺阁女子对《红楼梦》的接受和理解,清代才女的思想状况与情感倾向。吴兰徵(1776-1806),新安婺源人,其夫为姚鼐门人俞用济。吴兰徵性情温婉贤淑,颇具天赋和才情。著有《抚秋楼诗稿》、《抚秋楼杂著稿》、《抚秋楼词稿》、《绛蘅秋》传奇,均收入于《零香集》中。另有《三生石》传奇三十六出,未见流传。论文主要立足于对《绛蘅
论《西湖二集》的文人化倾向
作者: 王芳   来源: 湖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作意识   《西湖二集》   创作背景   文人化倾向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描述: 《西湖二集》是一部短篇拟话本小说集,大概刊行于明末崇祯年间,著者署名周清原,别署济川子,武林(即杭州)人士。《西湖二集》是明末重要的拟话本小说,全书共三十四卷,描述了一幅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的社会生活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西湖风景,更描述了许多有趣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故事。它强烈地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污作恶,百姓的民不聊生,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风俗习惯和部分文人对现状所表现出的生活态度。本文将以《西湖二集》文本为立足点,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文人身份,从文人化的角度分别从以下几个方
李渔剧作研究
作者: 陈蓉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思想内涵   喜剧手法   李渔   客观评价   剧作   艺术特色  
描述: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明末清初文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也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人物。自从20世纪初期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李渔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李渔及其作品的评价存在一些争议。论者普遍对李渔的戏曲理论给予了极大的褒奖,而对于其剧作《十种曲》的评价则出现了毁誉参半的现象。本文在《李渔剧作研究》这样一个较大的选题范围内,仅仅选取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方面来对《十种曲》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重点从李渔的生平、其剧作的思想内涵、艺
看与被看的风景——关锦鹏电影的女性意识与艺术魅力
作者: 邱蕊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关锦鹏   接受美学   艺术魅力   电影导演   艺术特色  
描述: 作为公认的“香港女性主义电影导演”,关锦鹏在艺术手法上有他自成一家的特色。 本文分析了关锦鹏创作思维的形成过程:由社会大环境原因和自我个人成长经历两方面造成。本文还通过对其他关锦鹏电影研究专家学者所做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将他的电影理论做了个大致的梳理,尽可能详尽的囊括了他从执导以来,拍摄影片的基本风格取向。从而勾勒出他所描述的自我觉醒的女性形象,懦弱无能的男性形象,还有备受非议,却依然坚信执着的同性之情。 最后本文根据审美中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这一原本关注于文字作品的审美方式嫁接到关锦鹏的电影作
公安三袁传记散文研究
作者: 刘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公安三袁   传记散文   独特风格   题材内容   “性灵”   艺术特色  
描述: 传记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汉代发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变。这一时期,政教衰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心学广泛传播,文人开始自觉地反思前代文学,也开始审视内心真实的感受,创作出众多反应主体情思的传记散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公开反对复古派字句模拟的做法,强调“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映在传记散文创作上,他们喜欢选取社会上的一些狂人异端为传主对象,热衷于赞颂底层百姓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创作在中晚明文坛引起极大轰动,文人竞相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作者: 奇恩暎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人物   主题   《金锁记》   艺术特色   影响力  
描述: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直到20世纪末才被重新发现。40年代,傅雷以笔名“迅雨”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1],这可以称作是对张爱玲进行学术研究最初的论文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