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艺术形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1932-1937年中国左翼电影研究
-
作者:
欧孟宏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
起源
左翼电影
艺术形式
意识形态话语
-
描述:
本文以1932-1937年的中国左翼电影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左翼电影的起源加以探析,从微观方面考察左翼电影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策略,由创作美学出发探讨左翼电影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站在历史主义
-
中阿电视剧表现要素研究
-
作者:
阿里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视语言
收视率
艺术形式
电视剧
价值观
-
描述:
电视语言是一种崭新的语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又为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能力,表达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向、趋势和目标。这种语言通过镜头、场景和对话来控制新闻、文化与政治宣言的基本原则,以某些可能接近现实或者与现实相似的方式形成新闻、文化与政治宣言,但与此同时,因为同时采用了直接和间接的象征物,它又暗示一些服务于正义和非正义事业的情景和动作,这些象征物可与人的感觉、心灵、情感和理智进行对话,图像或者镜头通过某个角度反映现实,服务于某个目标,如果再加入对话,则能够强化某种清晰的思想趋势。 社会性电视剧是播出最
-
苏曼殊小说“六记”之研究
-
作者:
万文娴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
苏曼殊
成因
艺术形式
小说
女性
-
描述:
本论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苏曼殊创作的小说上,即所谓的“六记”。前言部分首先概括了学者在苏曼殊研究这一领域上出现的几次转变,接着简要归结了笔者这篇论文的研究重点。 论文第一章首先归纳出了苏曼殊作品中的女性结局都沦为不幸的四种原因,当然更多时候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将这些女性推向悲惨的结局。之后通过寻找这些女性的共同点,深挖出苏曼殊本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以及他在恋爱问题上所持的观点。 论文第二章将苏曼殊的小说置于清末民初的背景之下,试图寻找出他的悲剧小说与当时同样充满哀情的小说之间的区
-
“生命中的玫瑰”——叶芝诗学思想研究
-
作者:
林嫱
来源:
东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学思想
爱尔兰诗人
诗歌创作
爱情诗
艺术形式
叶芝
象征主义
-
描述: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二十世纪的英语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一位多才多艺、创作颇丰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戏剧、散文、短篇小说、自传、哲学及文学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而其中又以诗歌的艺术成就最高。与他同时代的美国诗人庞德称他是唯一值得认真研究的当代诗人,视他为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位著名诗人艾略特则称叶芝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1923年,由于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叶芝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在授奖辞中对叶芝做出了高度评价,称“他那富于灵感的诗歌,以高
-
抗争、职业前途与彷徨——从抗战前的女性题材电影出发研究当时的职业女性生存状况
-
作者:
王娟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女性职业
社会工作
职业意识
女性题材
有所助益
社会地位
市民生活
女性形象
时代女性
抗战前
电影
妇女解放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
现实问题
女子教育
艺术形式
女性解放思想
生存现状
-
描述:
意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女性解放思想的传播,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女性进入职场成为可能。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而成为反映市民生活和文以载道的重要工具。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