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解读吉本芭娜娜的一期作品
作者: 臧婷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和谐共生   吉本芭娜娜   性别观   职业观  
描述: 一九八七年,吉本芭娜娜凭借小说《厨房》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先后获得第六界海燕新人文学奖、第十六届泉镜花文学奖。随后《厨房》又并同《泡沫/圣域》荣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鸫》获得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甘露》摘得第五届紫式部奖……,可以说直至今日芭娜娜荣获的奖项不胜枚举。随着美国、德国、意大利、中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译本相继出版,“芭娜娜热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日本学术界也展开了对芭娜娜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国文学》、《海燕》等文学杂志都刊登过吉本芭娜娜相关研究的特集。然而,纵观先行研究我们不难发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华伦夫人的职业》
作者: 许萃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华伦夫人的职业》   “堕落女性”   “新女性”   女性主义  
描述: 。毫无疑问,作为“堕落女性”的代表,华伦夫人所从事的不光彩的职业是对当时父权制的一个巨大挑战。然而,萧伯纳对毫无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飘》和《嘉莉妹妹》
作者: 单丹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生态女性主义   悲剧   自然   女性  
描述: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提出,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并围绕自然、女性、发展等主题批判了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进而高扬女性
《名利场》中贝基·夏普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贾巍巍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萨克雷   《名利场》   女性主义   贝基·夏普  
描述: 解读《名利场》,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依据,探讨文中的两位主要女性人物之一贝基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她遭遇到的困难和挫
论曼斯菲尔德小女孩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
作者: 吴群涛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童年   曼斯菲尔德   小女孩故事   女性主义  
描述: 的言行和心理,来反映西方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对女性人格形成和心智成熟的深刻影响。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凯特·肖邦《觉醒》中埃德娜婚恋悲剧的根源
作者: 田淑萍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自我   觉醒   本我   超我  
描述: 凯特·肖邦被现代评论家认为是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先驱。她的作品被认为远远超越她所处的时代。其作品多以婚姻﹑母性﹑独立﹑激情﹑生与死为主题。其中她特别关心的主题:女性的性欲,以及女性的个性化和传统对女性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为她所处的年代的意识形态所不容,然而却引起了现代人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关注。《觉醒》是凯特·肖邦最著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该小说就因其对女主人公埃德娜的婚外恋情的描写,以及肖邦对她的态度是同情和欣赏而不是批判和惩罚,而成为争论的热点和众矢之的。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认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作者: 汤棋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女性气质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双性同体  
描述: 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父权制”、“女性气质”和“双性同体”等关键词,结合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曼斯菲尔德
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批评观: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透视文本
作者: 马海舟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双性同体   女性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深深体味到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为了摆脱时代遗留给她的桎梏,她态度坚决的主张要“杀死房中的天使”,真实而自由的书写女性的情感体验,创造
温情而脆弱的方舟
作者: 易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男权制   叙述策略  
描述: 在男权制社会里,女性话语和女性情谊在文本和历史中被粗暴地抹去或温柔地掩盖。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复苏,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笔触深入女性经验世界,使女性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姐妹情谊”被女性作家纳入创作视野,成了女性团结一致反抗男权社会的一种叙述策略。这种无视男性中心世界,转向自我的生理和心灵深处表现女性生命深层奥妙的创作行为,是一种解放,一种反叛,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向着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 本文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姐妹情谊”书写的原因:在对抗中产生;失落后的逃避与幻想;“自恋式”的救赎;对生命意志的关注。
论艾米.洛威尔的女性主义思想
作者: 汤凤云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艾米.洛威尔   女性文学传统   双性同体   女同性恋  
描述: 艾米.洛威尔 (Amy Lowell, 1874—1925)是二十世纪前期美国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是意象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是二十世纪初“诗歌复兴”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她在诗歌作品中大胆尝试新的韵律和模式,所涉及的题材也极为广泛。在创作生涯的早期,艾米.洛威尔的意象派诗歌曾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褒奖,但是,到了后期,她的诗风发生了变化,其诗歌当中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洛威尔常被认为是一位离经叛道的女诗人,因此她的关于女性的诗歌,对于她的诗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即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艾
< 1 2 3 ... 9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