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的身份建构
作者: 庞菲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身份   困境   摩尔·弗兰德斯   女性  
描述: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重要的、但也是颇具争议性的作家。笛福擅长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写平凡人的生活。其小说《摩尔·弗兰德斯》(1722)中的同名主人公是他笔下第一位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出现的女性人物。作为一名被弃置于以金钱和男性秩序为主导社会中的孤儿,摩尔勇敢地为她的生存和低微的出身作斗争,并最终获得了她尽一生努力寻求的淑女身份。摩尔的女性身份和她不同寻常的经历也使她成为一个学界中一直充满争议的问题人物。 随着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融合,“身份”研究
镇压与挣扎:从贝尔·胡克斯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看《宠儿》
作者: 赵欣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抗   建构   自我主体性   镇压   挣扎  
描述: 托尼·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叙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女黑奴塞斯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为了不使她的女儿重复她的非人的生活,塞斯毅然将刚刚两岁的孩童扼杀。十八年后,奴隶制已经废除,但她的女儿宠儿还魂归来,在塞斯的生活中日夜折磨她来惩罚她的母亲当年的行为。 这部小说生动有力的描述了黑人女奴的悲惨生活。她们忍受来自多方面的痛苦,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日夜饱受摧残的她们厌倦了世间的一切,因此身体和心灵上都烙上了深深的伤疤。心灵更是近乎扭曲,“爱”这个词在她们看来就是结束生命,结束眼前的境况。 黑人女性主义
反思与建构
作者: 吕颖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女性文学批评   反思   女性文学   本土  
描述: 新时期以来,西方多元化的文化与文学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于中国传统的研究模式构成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为中国本土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性别视角,拓宽了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视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在拿来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批评实践。经过二十余年的学术积累,女性文学批评已经逐渐成为关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象的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但是,在对西方女性主义追随与认同的过程中,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在此前提下,本论文通过对中国本土女性文学批评文化思想资源的
战火中的妇女之路--《新华日报》副刊与战时女性形象建构
作者: 金黎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新华日报·妇女之路》   《中央日报·妇女新运》   延安女性   抗战   女性形象  
描述: 着女性。中国女性应走的解放之路,在《妇女之路》看来是走向革命之路。这时期《妇女之路》不断地建构女性形象,演剧家、剧作者、文人、《新华日报·妇女之路》、观众、读者,他们形成有趣的互动关系,将“新女性
中国当代都市情感剧中两性形象建构比较
作者: 林亚丹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情感剧   社会阶层   建构   男性形象   比较   女性形象  
描述: 自身所裹挟的价值观。在我国当代都市情感剧中,男权意识依然占有主导权,女性形象被以更巧妙的方式刻板化,缝合进传统的父权制体系中,进一步强化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性别秩序,两性形象建构存在片面性和不均衡的状况
女性的性欲化建构
作者: 储文芳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米勒   主体性   建构   亨利•   性欲化女性   “回归线”小说   遮蔽  
描述: 本论文以亨利•米勒的“回归线”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和叙事学视角,考察小说对女性的建构。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论述:1)“回归线”文化反叛、自我拯救的创作意图与性描写的关系。2
英国文学家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作用研究
作者: 霍盛亚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国文学公共领域   建构   公共领域   多声部   政治公共领域   文学家  
描述: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英、法、德三国的“公共领域”历史性演进过程进行梳理时,创建性地提出了介于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之间的过渡性的“文学公共领域”的概念。本论文通过对“公共领域”、“文学公共领域”两个概念在译介过程中意义的偏差进行修正,基于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国别考察,梳理了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前身的文学公共领域孕育于英国共和时期的咖啡馆中,经过哈林顿等文学家的努力,在“洛塔咖啡俱乐部”中形成了公共领域中的“辩论机制”。而随着资产
空间的建构与想象
作者: 朴姿映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想象   上海   空间   教育   社交   休闲   家庭   消费   日常生活   女性   住宅  
描述: 本文将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及其日常生活的建构过程,置于一个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为此,论文专门探讨“女性”及“女性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如何形成、如何构造;与此同时,论文还考察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