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
从东方到西方:王韬文言小说的异域文化想象
-
作者:
刘莉萍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国形象
异国情调
女性形象
王韬
-
描述:
王韬出生在许多著名文人曾生活或隐居过的甫里,是晚清重要的学者。王韬小说在晚清文言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学人对王韬的研究,大多数是集中在他的生平、思想、事业等方面,而对他的文学著作研究却显得不够。鉴于此,本文以王韬文言小说为研究课题,以其异国情调为切入点,把握作者对异国形象的浪漫化想象和对本国形象的现实化思考。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旨在对王韬小说研究状况做全面的概括叙述。主要概括了王韬文言小说的异国情调及其研究的意义,有关王韬文言小说的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
-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李会玲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叙写特征
艺术特质
女性形象
-
描述: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
-
作者:
石志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人道主义
女性形象
诗意的现实主义
-
描述: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文学巨星,他们通过不同的文学道路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创作在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清新奇丽的文体、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以及浓厚感伤的悲剧色彩等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而他们的创作具有明确的可比点。同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声称,自己爱读《猎人笔记》,在创作上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采用诗性散文的笔调来写小说是沈从文从屠格涅夫那里得来的重要启发。两位作家的创作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公认的诗性小说。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在
-
关于川端康成女性观的研究
-
作者:
欧阳雅芬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孤儿根性
女性观
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
-
描述:
川端康成,1989年出生于大阪市。幼年时期双亲相继离世,16岁成为孤儿。这种悲惨的遭遇实为人生之大不幸,但也正因此成就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之路。1924年川端康成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1926年发表《伊豆舞女》,由此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小说通篇富于青春的浪漫气息,又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情绪,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初期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后被称为“掌小说”。继而发表《浅草红团》《禽兽》《雪国》等名作。独特身世产生的孤儿根性在其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并逐渐发展成为“非情”“虚无”的文学观。川端康成不仅对文学
-
工笔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和我的创作谈
-
作者:
孟红霞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工笔
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从古至今女性一直以来是画家描绘的重要对象之一。古代画家笔下的各类女性形象大都是按着男性的审美眼光界定的,反映的都是中国封建男权统治下的审美标准。画卷中的各类女性其形象大多采取模式化的形式描绘,缺乏个性表现,本文提出工笔人物画在女性题材创作上要避免以满足男性审美眼光为目的低俗地描绘美女形象,避免类型化的描绘,应注重展现女性内心的情感,表现的寓意不要肤浅,应以女性主观感受为出发点来进行女性题材的创作。本文以女性题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古代比较著名的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从而了解不同
-
男权“苍穹”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论铁凝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张菲菲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铁凝
-
描述:
1986年,《麦秸垛》的问世,让人们觉得这位曾经以单纯、清新、明丽为主打的铁凝像是一夜之间慢慢消遁了,继而代之的是一位陌生又有些神秘的铁凝。在后来的创作中,铁凝对文本中人物的刻画表现的似乎是更加冷峻和残酷。作为铁凝小说中的主角——女人们也被剥掉了清新亮丽的外衣,失掉了贤妻良母的“本性”,进而转变为了大胆疯狂、有血有肉、欲望十足的“疯女人”。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一方面标志着铁凝顺应文学时代潮流转型的成功,另一方面展现了铁凝在选择以女性为创作主线的基础上,对创作领域的开拓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点,文章
-
人“鬼”情缘:中国当代爱情电影中的人“鬼”恋现象研究
-
作者:
石哲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探寻
情感特征
女性形象
人“鬼”恋电影
-
描述: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内兴起了一阵拍人“鬼”恋题材的爱情电影风潮,演绎着一段又一段的人“鬼”之恋,其中也产生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电影。本文以中国当代爱情电影中的人“鬼”恋题材为范围,致力于探讨中国当代人“鬼”恋电影的特殊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人“鬼”恋电影的异类形象进行解读,第二部分探讨人“鬼”爱情电影的爱情类型,第三部分从情感和艺术上探讨人“鬼”恋的特殊性,第四部分探讨出现人“鬼”恋现象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部分细致、全面的论述来探讨中国当代人“鬼”恋电影的发
-
2000年-2011年间中国电视广告中儿童性别歧视现象变化研究
-
作者:
郑旻浩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容分析法
性别歧视
儿童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虽然我国早在1989年就施行了改革开放,与世界发展架起了桥梁,但是到2000年之前的若干年间,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仍未得到显著改。在早期以儿童为主要形象的电视广告中,男孩与女孩出现的频次有显著差别。即便男女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男孩的角色地位以及镜头比例也明显大于女孩。此外,电视广告成功构建了这样一种拟态环境:男孩女孩的性格特征与其性别有关联性——男生通过多年的广告宣传被塑造成了活泼好动、调皮外向的代名词;而女生则被框定在顺从温婉、听话懂事的范围内。本文以计划生育逐渐开放、单独二胎政策刚刚正式提出为背景,通
-
198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中的旗袍文化研究
-
作者:
王晓涵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旗袍
怀旧情怀
女性形象
符号
-
描述:
1980年代以后的华语电影,最为视觉化的表现便是女性服饰的变化,旗袍代表了一种阶层的变化,女性主体身份的变化和女性话语权的转变,进而传达出女性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觉悟。纵观当下华语电影研究,国内主要的电影研究渐渐忽视了服饰的表意作用和隐性符号内涵,其理论作品在研究服饰时仅仅是评价服饰是否符合电影中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制造成本或款式的变化。不同于好莱坞电影机制,华语电影在注重娱乐化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学习西方的电影分工机制,重视道具、化妆、服装与饰物的细节化处理,做到商业片定格在每一帧画面都无懈可击的视觉呈现。国外
-
试论万方小说的情爱观
-
作者:
冯宸劼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万方
女性形象
情爱观
-
描述:
作家万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身于写作,创作了《空镜子》、《空房子》、《女人心事》、《纸饭馆》等优秀作品,书写对象以都市女性为主,细致描写了不同年龄、背景的女性对情感、婚姻的不同表现。在她的作品中,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加重视情感在生活中的地位,更加渴望真挚纯真的爱情和美满和谐的婚姻。通过作品《纸饭馆》、《幸福派》、《空房子》、《女人心事》、《你是苹果我是梨》和《珍禽异兽》,万方将不同身份、背景的都市普通女性在情感、婚姻中的矛盾、困惑和理念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对爱情、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言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