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染血之室》中的女性哥特元素研究
作者: 郭立群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吉拉·卡特   女性哥特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集》  
描述: 英国小说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女巫”。她擅长经典童话改写,其作品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集》更是备受瞩目。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批评家们主要从女性主义、哥特和色情文学等方面对这部短篇小说故事集进行分析,但鲜有学者对其女性哥特的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角度出发解读这部作品。女性哥特,作为一个文学传统,有两个标准可供参考,即“女性”和“哥特”。卡特的《染血之室》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鉴于女性哥特传统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卡特在
浅析女性哥特在《弗兰肯斯坦》中的体现
作者: 王玉荣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丽·雪莱   女性哥特   《弗兰肯斯坦》   男性哥特  
描述: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如今享誉全球,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重视,但在其出版时却褒贬不一,争议不断。许多学者多以女性主义、复调研究以及生态批评为主题;一些学者注意到这篇著作中的女性哥特角度,但大部分都着眼于怪物和弗兰肯斯坦的矛盾,而忽略了该作品中隐性的女性形象及其哥特描写的突破性和限制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女性哥特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女性”,另一个是“哥特”。虽然《弗兰肯斯坦》的作者是一位女性,但是读者在这部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女性叙述者。所以,本文首先试图找出该小说中隐藏在三个男性声音之后
女性哥特:一种颠覆性的文学体裁
作者: 汪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女性角色   独特叙述技巧  
描述: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批评视角,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女性作家创 作的哥特小说特点:女性角色的双重性和独特叙述技巧,同时运用四部经典性的 女性哥特小说:《简爱》、《吕蓓卡》、《黄墙纸》和《藻海无边》进行形象分析, 从而揭示女性哥特小说是区别于男性哥特小说的一种具有隐蔽颠覆性的文学样 式。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 特小说上。自从艾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 众多
雪莱·杰克逊《摸彩》中的女性哥特因素研究
作者: 馬丽丽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摸彩》   雪莱·杰克逊  
描述: 雪莱•杰克逊是美国1940至1960年间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自1948年6月24日《摸彩》刊登于《纽约周刊》开始,这部小说就备受瞩目,它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惊人最让人难以忘却的小说之一。然而,对于这部广为人知的,揭露人性黑暗、恐慌与冷漠的短篇小说却很少有人评论。本文将从女性哥特角度对这篇小说的女性人物描写,背景设置,象征手法和叙述方式进行解读。 短篇小说《摸彩》洋溢着女性哥特的风格。杰克逊对于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刻画,背景的描写,象征手法和叙述方式的运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角度。这些手法不仅深
自我赋权之路: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
作者: 魏慧仙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赋权   父权制   女性哥特   托妮·莫里森   《爱》  
描述: 《爱》是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一部力作,在读者和评论家之间享有很高的赞誉。拥有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托妮莫里森将黑人女性形象推到了聚光灯下,并赋予她们发声的权利,但《爱》这部小说与她早期的小说和传统的女权主义作品有所不同,它跳开白人主流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从黑人内部问题入手,表明威胁女性自我赋权的根源首先是来自种族内部的父权制。借助女性哥特理论,并基于它的三个最典型的特征——封闭的生活空间,勇敢无畏的女主人公,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局,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国内外对托妮莫里森和该小说
从女性哥特解读麦卡勒斯作品的颠覆性
作者: 斯韩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怪异   颠覆   麦卡勒斯   边缘化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她着力表现人类的精神孤独,所以评论界普遍认为其作品是人类精神孤独状态的寓言,而相对忽视了作家对美国南方社会问题和南方文化的关注与批判。本文选取了麦卡勒斯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即《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研究对象,从女性哥特的视角来解读其作品对当时南方主流社会文化的挑战与批判。女性哥特是把女性主义和哥特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其没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所以在本文中
伊丽莎白·鲍恩战时短篇小说的女性哥特解读
作者: 李芳芳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诡异   女性哥特   伊丽莎白·鲍恩   战时短篇小说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伊丽莎白鲍恩是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英裔爱尔兰女作家,以战时小说著称。《魔鬼情人及其他短篇小说集》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描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空袭的场景,反映了战争对女性所造成的灾难性创伤。近年来,学术界对鲍恩及其作品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在国内外,鲜有专门针对鲍恩战时短篇小说而作的足本研究,至于从女性哥特视角出发对这些战时短篇小说进行的评论则更是寥寥。本文采用女性哥特视角来阐释鲍恩的五部战时短篇小说代表作,旨在揭示战争与男性给女性带来的双重心理伤害。本文由五部分组成:三个主体章节外加引言和结语。引言部
《爱》的女性哥特解读
作者: 薛海波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节   女性哥特   空间   人物   恐惧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也是首位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是世界文坛上一颗格外璀璨的明珠,以她的作品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文学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托妮·莫里森思想深刻,她的作品彰显了她的种族身份和性别特征,在借助了种族与性别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们,在两性和谐和文化融合的理想中促成黑人文化由边缘向主流位移。《爱》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长篇小说,成就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期间的一个黑人海滨圣地的生活和爱情,讲述了一个黑
女性·他人·女性自我
作者: 李玲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镜像   女性哥特   女性意识   自我   他人  
描述: “女性哥特”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76年——在《文学妇女》中,英国女性主义文论家艾伦·摩厄斯将“18世纪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定义为“女性哥特”。 身为女性就能创作出女性的文学吗?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女性哥特的定义应该修改为:女性作家创作的、表征了女性意识的哥特小说。 女性哥特对女性意识的表现有何特殊性? 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英国的女性哥特为例,借用拉康的他人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 观照女性哥特自身的发展,研究其文本层及创作层对女性意识的表现,认为:女性哥特表现了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