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9294 条
-
日常叙事下的大众人生——试论张爱玲小说叙事的基本策略
-
作者:
王艳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日常叙事
大众人生
-
描述:
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状态,张爱玲继承了这一文学叙事传统,在其文本中,她通过日常叙事照见寻常生活场景中的俗世男女挣扎扑腾的人生与命运,为人们照亮了世界的真实。 关键词:张爱玲日常叙事大众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一日常叙事——张爱玲小说叙事的基本策略 所谓的日常叙事,即“小叙事”,是相对于“宏大叙事”、英雄叙事而言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性表达的一种叙事状态,它以个体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往往同个体生活中的琐
-
从笑语“婴儿”到哭泣的“宁姑”
-
作者:
贺金茹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婴宁
柔弱化
失语化
-
描述:
《婴宁》讲述了同名主人公从笑语“婴儿”的生命本真状态,经重重社会教化,最终被塑造为“不复笑”之宁姑的生命历程。婴宁的个人悲剧,折射出在男权社会制度下,女性不得不走向失语化和柔弱化的历史性悲剧。 关键词:婴宁;男权社会;失语化;柔弱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婴宁》同名主人公的名字由来及涵义,有学者考证,“婴宁”二字源于《庄子·大宗师》:“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认为“撄宁”意为“扰乱中保持宁静”。也有学者强调“撄宁”兼有动与静双重意义,“既是外物干扰
-
明代《三言》小说中的“三姑六婆”形象探究
-
作者:
许璟梓
来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伦理
三姑六婆
人物形象
-
描述: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
林黛玉、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异同与文化处境分析
-
作者:
蒋睿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比较
爱情悲剧
朱丽叶
文化处境
林黛玉
-
描述:
林黛玉、朱丽叶分别是中国小说<红楼梦>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爱情作为人的感性存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必然要受到以理性为主要取向的文化的制约.尽管东西文化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它们在对爱情这种人类行为产生制约的作用上是一致的.因此,东西文化间的差异,使得朱、黛对爱情表达的意志取向不同,对理性文化反抗意识不同,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由于她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物,都以感性存在对抗文化意识,都追求生命精神的永恒取向,因而又表现出很多的相似点和必然性.
-
世界法学家再聚首人类法治新声音
-
作者:
克楠
来源:
法律适用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63年
法学家
2005年
声音
法律维护
法治
人类
世界和平
非政府组织
-
描述:
世界法律大会实际是世界法学家协会的年度会议。该协会成立于1963年,最早的名字叫做"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后易名为世界法学家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协会办公地点目前设在美国的华盛顿。从1963年成立伊始,迄今为止,两年一次的年会共召开过21届,2005年是第22届。在该协会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图标,是一个以蓝色地球为背景的女性形象,高高举过头顶的左手中拿着一架天平,同时以拉丁文写着: "经由法律而来的和平",这也是世界法
-
形象视听造型:走上荧屏的聊斋人物形象还原
-
作者:
彭流萤
来源: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人物
《聊斋志异》
形象还原
电视剧
视听造型
-
描述:
古典短篇小说之一的《聊斋志异》一批精彩迷人女性形象的塑造成功,是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空前收获。曾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聊斋》故事,渗入了现代改编者的思想后,搬上荧屏的聊斋人物的命运已经被重新谱写。导演对影视剧中人物形象的改编与再创造,使换上了新衣装的聊斋人物"突破古典性格形象",并以其传奇而可爱的面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从当代导演的荧屏回到蒲松龄笔下的原著,重新审视这些栩栩如生的聊斋人物在实现自身转换前的形象,拥有时代新品格的聊斋人物也在作者和导演不断创意性的造型中愈加丰满起来。
-
《精神病患者》里的梦幻、欲望与凝视: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
作者:
顾振华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
镜像阶段
精神分析学
窥视癖
认同
恋物癖
-
描述:
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借助精神分析学代表人物的主体理论,可以更好地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在希区柯克导演的经典电影文本《精神病患者》中,充斥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元素:恋母情结、镜像阶段、认同机制、窥视癖和恋物癖。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中的男性/女性形象可以阐述精神分析学对电影美学的重要影响。
-
“图腾”与“禁忌”——张承志男权文化的神话
-
作者:
何向阳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男权文化
禁忌
形式实验
张承志
图腾
妇女观
女性形象
二十世纪
无可避讳
-
描述:
就思想观念而非形式实验而言,我以为,中国当今文坛作家最先锋者当推张承志。他对存在意义探求的深刻,人生哲学思索的渺远,对生活信仰宗教般的虔诚、认真以及毫无怨悔的执着理想及由此带来的英雄气魄曾令包括我在内的一代青年折报。但即便是在这一系列堪称“前卫”的作品里,我们依然看得见那团因时代、历史、民族或个人等因素凝成的阴影,这层浅淡的不为人注目甚至向来被熟视无睹、略而不计的阴影也足可化作凝重的墨迹,在未来的时日里掩盖掉这位作家堪称前卫的思想光亮。这就是二十世纪一开始就无可避讳的妇女观问题,也是张承志试了几次都未能最
-
像荷花般清新而高洁
-
作者:
刘奕
来源:
青年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孙犁的短篇小说,颇有写意画的风格,充满着诗情画意。小说中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着重于对典型的个别片断进行强化渲染,表达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孙犁擅长于运用充满生活韵味的人物对话的表现手法,塑造一系列既有外表美、又有内在美的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而在对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及其相关情节描写的过程中,孙犁往往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因情走笔,缘情成文,以情统率全篇,凸现时代的美,凸现美的生活。 孙犁写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其表现手法正是如此。善于塑造战争年代真善美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作者:
南瑛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菉竹山房》
小说主题
解读
-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认为,“二姑姑守寡终身,为礼教殉葬,但内心藏有爱火。”{1}《中国现代小说史》对于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