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男权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118 条
-
和谐——人类永恒的主题:《紫色》中的黑人男性生态文学视角分析
-
作者:
宋善波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作家
生态文学
文学视角
《紫色》
国家图书奖
黑人女性
世界文坛
黑人男性
艾丽斯·沃克
男权主义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紫色》在1982年一经出版便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及美国书评协会奖等一系列大奖,同时广大学者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诸多学者都是从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并把该小说列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但当我们在关注这部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群体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该部作品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那就
-
解读萧伯纳《卖花女》中伊莉莎的人生困境
-
作者:
陈玲玲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卖花女
戏剧文学
女性戏剧
文学作品
人生困境
文学形象
希金斯
女性主义
男权主义
-
描述:
乔治·萧伯纳创作了非常多的戏剧类的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多的女性戏剧文学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萧伯纳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社会,通过这些女性或者痛苦经历,或者抵抗的行为等,展现出尤为丰富的女性与社会的戏剧文学画卷。萧伯纳对于女性文学形象塑造方式,主要钟情于幽默和喜剧的路线。这一点充分表明了萧伯纳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给予了思考,并且认同女性在社会环境当中具备了一定的贡献。在这些作品当中,萧伯纳创
-
海伦·亨廷顿--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
作者:
裘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亨廷顿
安娜·卡列尼娜
《女房客》
女性意识
妇女解放运动
渥伦斯基
劳伦斯
安妮·勃朗特
男权主义
-
描述:
海伦·亨廷顿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 勃朗特三姐妹中小妹妹安妮·勃朗特(1820—1849)《女房客》(原名《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中的女主人公。中国读者对她还不熟悉,但她在英国文学史,尤其是英国女性文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英国小说家,女权主义者梅·辛克莱曾作过如下的评论:“海伦·亨廷顿在自己的卧室给丈夫吃闭门羹,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整个英国引起了反响。” 《女房客》这部小说是围绕着海伦坎坷的一生展开的。一天,长年空关着的破旧的怀尔德菲尔府来了一位女房客。她没有丈夫,身边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和一个年迈的女仆
-
试论赵淑敏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
-
作者:
顾圣皓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生命意识
女性作家
赵淑敏
女性意识
爱与美
家庭题材
女性文学
人物形象
小说
男权主义
-
描述:
文章分析、评价了台湾女作家赵淑敏一组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蕴含。其小说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讴歌,是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小说对东方淑女式人物形象的刻划,正表现了作者为保存民族传统而做出的文化追求。而这些小说尚缺乏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苍凉感,其美与爱的追求与祖国大陆女性文学的格调不尽相同。
-
现代社会女性的困境与自救:评台湾新女性主义小说
-
作者:
金杏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
油麻菜籽
杀夫
新女性形象
李昂
主潮
廖辉英
贞节牌坊
吕秀莲
男权主义
-
描述:
80年代以来,台湾女性文学发展很快。一批女性小说家全方位地介入生活,她们不仅关注自身,而且关注社会,从个性中心到女权运动.从内感世界到外部风云,从价值尽度到审美取向,以自己独特的视野、观念和创造,表现女性独立的存在和价值,形成了“新女性主义”这一台湾女性文学的主潮。其代表作家有李昂、廖辉英、吕秀莲、朱秀娟、萧飒等。
-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艳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迷惘的一代
白象似的群山
文学世界
永别了
乞力马扎罗的雪
美利坚民族
写作风格
《老人与海》
世界文坛
武器
男权主义
-
描述:
一、美国文学的里程碑作为享誉全球的文学家,海明威一直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当中对美国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写作风格更是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先河。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小镇的医生家庭,安定的成长环境对海明威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海明威的父亲性格偏于外向,十分喜欢室外运动,经常带着海明威出
-
《萨勒姆的女巫》中的男权主义
-
作者:
孙畅
来源:
剧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米勒
伊丽莎白
时代背景
麦卡锡主义
阿瑟·
男性文化
男权社会
洛克
女性形象
男权主义
女性人物
-
描述:
《萨勒姆的女巫》(以下简称《萨》剧)是继《推销员之死》后阿瑟·米勒的又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力作。该剧于1953年首演于纽约马丁·贝克剧院,获得安东纳特·佩瑞奖。在当时麦卡锡主义迫害猖獗的时代背景下,米勒以此剧借古喻今,试图通过从普通人身上发掘出真、善、美的道德规范,来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把人们
-
从勃莱特看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李颖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迷惘的一代
罗梅罗
永别了
勃莱
fiction
女权主义
厄内斯特
美国女性
海明威小说
男权主义
武器
-
描述: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厄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评论界在他是否具有女性意识这一问题上众说纷纭。本文从作者的成长背景分析作者存在女性意识的可能性,同时以《太阳照常升起》为文本,对勃莱特·阿施利这一有争议的女性人物的产生及其行为进行分析,证明海明威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