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序曲》中的爱情主题探析
作者: 程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序曲》   爱情主题  
描述: 曼斯菲尔德的《序曲》多着墨于女性人物的刻画。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曼斯菲尔德准确地从女性视角把握人物的切身感受,以温柔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游走在梦幻中的琳达和贝里尔两个主要女性人物。本文重在发掘《序曲》中的爱情主题,探究处于男权制压迫下的琳达对丈夫的既爱又恨和孤芳自赏的贝里尔对爱情的渴望至极。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城堡》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 杨秀丽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卡夫卡   《城堡》   女性主义  
描述: 《城堡》是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它的著述已不胜枚举。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女性与男权中心的对立与屈从,女性对爱情基础上婚姻的追求,女性传统宿命的回归,并借此揭露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笔尖的舞蹈:《占有》中女性主体身份之诗学研究
作者: 倪玉琴   来源: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主体身份   《占有》  
描述: 《占有》是英国学院派作家A.S.拜厄特呈现给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巨著。小说准确细致地书写了身处三个不同时期的先锋女性人物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志,以及她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与父权制思想展开大胆对抗并积极构建
父权制度下的“出走”与“回归”:论特罗洛普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
作者: 耿潇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特罗洛普   女性观  
描述: 学术界对特罗洛普的评价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在特罗洛普的女性观上,矛盾尤为突出。研究特罗洛普小说《菲尼斯.芬恩》中的劳拉太太以及《首相》中的格兰科拉太太等女性人物在"出走"与"回归"之间难以抉择的言行举止,分析特罗洛普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其作品内涵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父权制下女性的疯狂与恐怖——心理解读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
作者: 黄桂平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威康·福克纳   父权制   《献给爱米丽的玖瑰》   女性主义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角度,用心理分析的方武来剖析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女主人公爱米丽,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充满恐怖色彩的哥特式小说,窥视小说的魅力.小说叙述了一位深受父权制社会压抑的女性
论《到灯塔去》中女性的家庭婚姻观
作者: 倪坤鹏   来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到灯塔去》   父权制   家庭婚姻观  
描述: 在《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分析了三位女性人物的家庭观: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的代表——完美的贤妻良母式的形象拉姆齐夫人,处于英国家庭转型期中的女性代表明塔,以及反对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不愿走进家庭婚姻生活的女性画家莉莉。通过分析这三位不同类型的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弗吉尼亚.伍尔夫试图传达自己的家庭婚姻观念。
双重的“传奇”,“相煎”的主题——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关系解读
作者: 袁三英   来源: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相煎   内化   缺席  
描述: 完整的性别关系应包括女性之间的关系、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而对女性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即使是对女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往往忽视或回避女性之间的“相煎”关系,而强调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关系。本文以女性关系为研究视角,由张爱玲人生的“传奇”进入其作品“传奇”的解读。试图探讨张爱玲笔下的矛盾冲突主题——“女性相煎”关系。
试论赖特对女性负面描写的社会及心理根源
作者: 徐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性别歧视   潜意识   失真描写  
描述: 理查德·赖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大多缺乏个性和主见、愚不可及,他认为男性人物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都应归咎于女性,严重扭曲和丑化了女性人物的真实意象。而这种歪曲的刻画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及心理根源,本文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这种失真描写显示出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人物时具有局限性。
女性主义解读勃朗宁
作者: 陈莉莎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勃朗宁   女性主义   戏剧独白  
描述: 勃朗宁《我的前公爵夫人》和《波菲利雅的情人》两首诗中的男性叙说者就是父权制社会男人权力和占有欲的典型代表,两位女性人物就是男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男女共存的和谐社会才是理想的人文社会。
女性主义解读勃朗宁——评《我的前公爵夫人》和《波菲利雅的情人》
作者: 陈莉莎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勃朗宁   女性主义   戏剧独白  
描述: 勃朗宁<我的前公爵夫人>和<波菲利雅的情人>两首诗中的男性叙说者就是父权制社会男人权力和占有欲的典型代表,两位女性人物就是男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男女共存的和谐社会才是理想的人文社会.
< 1 2 3 ... 7 8 9 ... 18 19 2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