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节目中的消费主义逻辑:以《女人我最大》为例
作者: 焦凌曦   来源: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节   消费社会   女性主义    
描述: 近年来,一些时尚类的女性节目频出新招,通过植入性的软性广告,为消费社会添砖加瓦,而这些节目所宣传的商品往往是并非生活所必需的奢侈品。本论文以台湾TVBS--G电视台的节目《女人我最大》为例,旨在通过分析节目中潜在的商业广告及其对女性形象的定位,阐释此类节目通过与商业的合谋,构建消费社会及与其相对应价值观的事实,并提出对女性节目研究的缺失问题。
化妆品广告中的男女形象分析:以两则香水广告为例
作者: 张甄   来源: 新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化妆品广告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以两则香水广告为例,探讨和分析了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特征及其关系地位,认为不论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在被观看和消费,二者均依照异性的审美和价值而塑造。现代商业广告的理念标准不是男权社会的价值投射,而是商业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些广告通过塑造男性和女性形象的理想典范,诱导男女受众进行模仿消费,以达到销售获利的目的。
消费社会下电视媒体的女性话语建构的得与失
作者: 李冰   来源: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时尚节目   消费社会   女性气质  
描述: 文章通过分析明确了时尚类女性节目负担着重新建构新女性形象的重任。同时,提出了媒体应该改进时尚类节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内外兼修,构建女性气质。
《爱有来生》——女性主休意识的失落
作者: 黄今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主体意识   性别身份   《爱有来生》   女性  
描述: 《爱有来生》是一部男性视阈控制下的女性导演之作,其深层文本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秩序下主体意识的丧失,反映出当下中国消费社会图景中女性导演放弃女性立场自觉认同于男权社会给予的性别身份的现象。女性导演在面对激烈票房争夺的同时,其女性意识的缺失无疑降低了电影艺术品格,从另一层意义上,是对电影作为文化现象其内在反思性的主动剥离: 【关键词】《爱有来生》 女性 主体意识 消费社会 性别身份 【DOI】10.3969/i.issn.1002-6916.2010.12.019 一、引言
司冬雨“清纯”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王骁   来源: 美与时代(学术)(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郎   消费社会   形象资源   演艺界   银幕形象   形象分析   符号化   女性  
描述: 周冬雨自踏入演艺界以来,外界除了给其贴上“谋女郎”的标签外,对其清纯女郎形象更是大加追捧。在性感大行其道的今天,周冬雨银幕形象的出现似乎让人们找到了新的稀缺女性形象资源并对其价值进行大肆挖掘。但是,周冬雨没能改变女性在屏幕上的被“观看”的事实,没有改变“女低男高”的屏幕地位。在消费社会的今天,清纯女郎和其他女郎一道,成为了符号化的标签。
性别政治与女性时间
作者: 尹泓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权政治   具体体现   大众媒介   性别政治   消费社会   循环时间   时间性   中年女性   女性形象  
描述: 一、被剥夺的女性时间 性别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已经成为文化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父权制下的性别政治实质上是男权政治,女性时间的缺席是性别政治的具体体现。丁玲的《“三八节”有感》为经岁月淘洗的中年女性画过群像,“她们的皮肤在开始有折皱,头发在稀少,生活的疲惫夺取她们的最后一点爱娇”。这里的女性形象实际上体现了男权主义的性别政治。女性容颜随年龄发生的变化是自然使然,只有作为客体,“爱娇”才成为一种价值存在。 人类早期的女神崇拜多突出女性的繁衍价值,女性容颜作为展示价值的意义源于男权统治带来的时间观念的变化。两
消费主义视域下“被看”的他者
作者: 廖颂举   吴淑贤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化   社会阶层   商品使用价值   大众媒介   女性身份   消费社会   消费主义   女性形象   符号化   男性  
描述: 在一个已经符号化的消费社会里,消费的目的是建构差异。消费对象转化为商品符号后具有了象征性、差异性以及超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社会意义,人们通过消费各种作为符号的物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女性作为"被看"的他者蜕变为识别男性社会阶层的符号之一,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现状:"被看"的他者命运在传统文化中主体性完全是男性的,女性则是被客体化,或者被他者化。把女性客体化意味着女性被视为物,视为客体对象,女性的主体能动性被贬低
女性主义者的美丽: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广告形象辨析
作者: 李澍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化妆品   广告业   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者   消费社会   生活方式   广告形象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流俗的广告形象的诱导,因为这是消费社会女性被物化的表现,但时间一长自己也觉得难堪,尤其是要去海滩游玩的时候,怎么办?最后是把腿毛跟头发一样染了颜色,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1]这个矛盾在我们看来有
广告中的“身体”传播
作者: 庄术梅   来源: 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   男性形象   传播   消费社会   功用性   广告画面   女性形象   交换价值  
描述: 纵观广告历史,女性形象深得广告的青睐。近年来,男性形象也充斥于广告画面。“身体”成了广告屡试不爽的道具。批评家通过对广告中“身体”传播的解析,发现“身体”被消费社会逐渐神话,这一神话的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这里所说的“美丽”或“色情”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在“色情化”的过程中,身体不再是“肉体”,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
被消费的“女性”与“艺术”
作者: 李心沫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造   男权社会   消费社会   商业社会   艺术家   消费者   女性形象   媒体广告   男性   女性主义艺术  
描述: 这是一个后资本时代,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症候。消费图像成为这个社会的公共图像模型,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而女性形象似乎是商业广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无论在大街小巷、商场、橱窗,似乎这个世界已经被时尚的漂亮女性占领了,到处飘荡着她们完美无缺的脸、秀发和香唇。她们珠光宝气,充满魅力和品位,一切高档的名品都是为她们制造的,珠宝,时装、名包、香水、化妆品,女性似乎成为时代的宠儿,她们享受着商品极大丰富提供的狂欢,却很少有人追问有什么问题。当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下商业社会强烈女性气质追求提出异议的时候,通常会得到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