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封面】搜索到相关结果 14 条
-
《中国女性》杂志封面的视觉传播分析
-
作者:
易丹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中国女性》
封面
-
描述:
的形象塑造和思想观念。本文从《中国女性》杂志封面切入,从封面的视觉特点入手,来分析《中国女性》杂志对现代女性形象的构建。
-
解读《良友》画报的封面
-
作者:
杨春晓
来源:
新闻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报
封面
女性形象
《良友》
-
描述:
一提起综合类图片杂志,人们很容易想起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殊不知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份以图片为主的大型杂志,而且创办时间比《生活》整整,早了10年,这就是《良友》画报。《良友》画报(TheYoungCompanion,后来改作TheCompanionPictorial)由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在上海创办,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乃至全中国富有影响的大型综合类画报。伍先生创办《良友》的目的是以出版
-
传媒
-
作者:
暂无
来源:
汽车与社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面
传媒
战场
-
描述:
读《我奋斗在最残酷的战场上》摘自高华荣文字 《我奋斗在最残酷的战场上》和封面上淡然的笑脸,在对比之下似乎揭示了所有女性传记的主题——忘记自己是女人,像一个男人一样去奋斗吧!
-
《中国妇女》封面变化评析(1956年-2008年)
-
作者:
潘珏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妇女》
社会变迁
封面装帧
封面
女性形象
-
描述:
<中国妇女>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女性杂志.而杂志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成功的杂志封面能反映它们独特的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杂志封面是杂志身份和个性的表征.文章侧重从该杂志的封面装帧艺术、封面人物及其女性形象
-
书香碟影
-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妇女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范小青
女干部
机关
特立独行
封面
文艺出版社
女性形象
-
描述:
范小青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封面上写着“机关女干部必读”,不禁哑然;封底上写着“机关女干部的酸甜苦辣”,又觉得动容。我突然觉得,我的视线被太多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牵绊,因此我能够轻易地说出红颜是
-
封面女郎:最美的消费品:对《时尚·COSMO》封面女郎的内容分析
-
作者:
杨清发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计结果
内容分析法
女性特质
时尚杂志
女性气质
社会地位
封面
女性特征
消费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关于女性命运的一个论点众所周知:"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①可见,女性呈现出的形象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被社
-
红人馆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等职业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球顶尖
意大利
时尚杂志
女性角色
艺术家
封面
上海弄堂
留守儿童
女性形象
邪恶
-
描述:
范冰冰连登欧洲杂志时尚圣经热捧近日,范冰冰登上意大利Vogue男刊《L’Uomo Vogue》封面,成为首个登上该男刊封面的中国女星。同月,她又再次受邀拍摄了《Vogue》意大利版的大片,这也是她在
-
封面女郎:女性时尚杂志的向度
-
作者:
马藜
来源:
编辑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郎
外在形象
女性杂志
期刊发展史
封面
期刊改革
女性时尚杂志
向度
-
描述:
报刊界一直有“男人读报,女人看刊”的说法。在期刊发展史上,女性杂志一直扮演着期刊改革弄潮儿的角色。一本时尚的女性杂志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首先在它的封面,封面是杂志的脸面,是杂志表达自己身份、吸引
-
来来往往
-
作者:
暂无
来源:
故事世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态语言
力度感
视觉效果
服装
人像摄影
自信
时尚
封面
故事
新女性
-
描述:
贵刊2007年1月A版封面人像摄影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新女性的形象和内在的青春活力。人物服装时尚富有时代感,神情姿态自然而不呆板,美丽的眼睛自信而坚定。人物动态语言潇洒飘逸,柔中带刚具有一定的力度感,给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和憧憬,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自信!
-
如花美眷 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图像
-
作者:
姚玳玫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例
民国初年
女子
吸引读者
画面
封面
图像
大众媒体
女性形象
仕女画
-
描述:
19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媒体业已是高度发达,铺天盖地的出版物上缀满各种“美女”图像。“封面女郎”在文艺类、电影类、生活消闲类刊物中,变得不可或缺,成为刊物的形象代言人。这种体例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