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权主义批评】搜索到相关结果 58 条
-
伊莱恩·肖沃尔特之研究
-
作者:
俞倩
容新芳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女权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伊莱恩·肖沃尔特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和事业成就几乎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同步发展。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最大贡献和理论成就是挖掘了女性文学传统、创立了"女性批评"、倡导了女性文化。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是妇女文学史的一部开拓性著作,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撰写的第一部英国妇女小说史,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里程碑。
-
关于九十年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
作者:
黄柏刚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理论
女权主义批评
女性文学研究
-
描述:
九十年代女权主义批评体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批评的视域相对缩小,基本上集中于女性文学;二是从西方现代多元化理论的运用上寻求突破。究其成因在于时代、社会、文学及批评多方面的友展以及创作和批评主体构成的变化。女权主义批评因此进入了一个迥异于八十年代的新阶段。
-
为了世界更美好——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困惑及在中国的影响
-
作者:
李英翠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批评
困惑
-
描述:
论述了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中面临的三种困惑 :无法确定革命对象 ,而间接带来理论根基散乱、没有体系 ,并张扬“女性意识” ,导致审美意识的单一、封闭。因中国注意了“本土意识”,这些难题在女性文学中有所避免 ,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仍步履维艰
-
伊莱恩·肖沃尔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贡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巡礼之一
-
作者:
顾红曦
来源: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作家
女性文学传统
女权主义批评
-
描述:
伊莱恩·肖沃尔特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和事业成就几乎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同步发展。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最大贡献和理论成就是挖掘了女性文学传统、构筑了妇女文学大厦、创立了“女性批评”,倡导了女性文化。因此,对她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不仅能使我们知微见著地了解到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为我们审视、反思中国当代妇女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视角。
-
阴差阳错造就的喜剧——白行简《李娃传》的女权主义批评
-
作者:
唐桃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喜剧
李娃
女权主义批评
男性气质
《李娃传》
-
描述:
不同于男性作家经常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李娃身上表现了更多的女性自我意识,但其在与荥阳公子的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立、成熟、理智、冷静、主动、掌控昭显的却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所谓"男性气质",《李娃传》的大团圆结局不仅是民间趣味的胜利,更是"男性气质"优越性的曲折表现。
-
女萝秋扇的悲剧:蒋防《霍小玉传》的女权主义批评
-
作者:
唐桃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霍小玉
理想女性
女权主义批评
空洞化
《霍小玉传》
-
描述: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
赫斯顿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杨道云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阿维
女权主义批评
婚姻
女性形象
露西
珍妮
-
描述:
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对美国20世纪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三部长篇小说《乔纳的葫芦蔓》、《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的女主人公露西、珍妮和阿维如何冲破父权制社会的束缚,不断寻求自我意识的奋斗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赫斯顿在其长篇小说中刻画了三类女性形象:救赎的“圣母”、抗争的“魔鬼”和顺从的“天使”。
-
《甄嬛传》中女性形象与命运分析
-
作者:
张楠
来源:
参花(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尊女卑”
允礼
段深
全然不知
生孩子
安陵
女权主义批评
思想解放
活出自己
女性主义
-
描述:
“一个女人之所以称之为女人,如果说这是‘天生’的,那还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权主义批评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广泛地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且成为焦点,一系列女性创作者们将各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女性故事呈现给广大的受众,每个人不同的结局。有的人生命陨落,有的人梦想消失,有的人只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放眼这些各性各色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无论主人公怎样抗争,怎样努力,都无法走出男权社会的藩篱,直到最后也无法取得胜利。不过不管成
-
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
作者:
温鹤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妇女形象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解读
女权主义批评
女性形象
70年代
女权主义运动
-
描述: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
-
美国女性批评的西部拓展:评尼娜·贝姆的《美国西部女性作家:1833~1927》
-
作者:
金莉
来源:
美国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纵深发展
女性批评
女性作家
文学作品
西部文学
女性研究
西部作家
女权主义批评
美国西部
文学研究
-
描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女权主义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而且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文学评论家开始向带有明显性别偏见的文学批评标准发起挑战。她们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入手,披露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且提倡对于歪曲女性形象的男性文学采用一种抵抗性的阅读方式。随后,女权主义批评家转而研究女性作品,将关注点从作为"读者"的女性转移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