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十七年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薛媛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价值观   社会意识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1949—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由于处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下,女性人物形象也因而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时代气息。例如,以男性规范为创作导向,弱化了女性的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着力塑造事业洪流中的女性形象,家庭意象被置于后景;以女性个体经历折射社会时代精神,抒发诉苦迎新的情感体悟;女性人物群像整体呈现出一种质朴美与崇高感。
浅论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 董婉驰   来源: 今传媒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意识形态构建  
描述: 本文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为文本,试图通过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来分析知识分子这一形象在十七年大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的表现。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早春二月》中的陶岚都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敢于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话语权力,独立并且不受制于男性。本文通过对十七年电影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认识女性在五四运动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后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十七年电影的视觉愉悦与叙事机制探讨
作者: 宋云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男性话语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电影处于特殊创作背景下,女性人物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十七年电影的叙事也因而呈现出其特殊性,十七年电影的视觉愉悦和叙事机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二仕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手法   十七年电影   女性身份   电影作品   女性性别   少数民族题材   主题思想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指向是政治命题。
类型电影与女性影像:十七年电影中女性想象的多维性研究
作者: 潘国美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类型电影   体育片   反特片   十七年电影   革命女性   影像   女性性别   女性气质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描述: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创作得到了很大发展,精品频现,片种类型比较丰富,结合不同片种类型中的女性予以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类型电影关于女性性别的想象也不同。常被人忽略的体育片、反特片中的女性影像,与战争片中的女性一起,共同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对女性性别想象的多维性质。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意识形态策略
作者: 刘帆   李骥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地区   十七年电影   阿诗玛   当代中国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影片   爱情   意识形态策略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性别/爱情、类型/娱乐、风光/奇观等策略,不仅完成了艰难可贵的艺术质感突围,而且在客观上,又形成了对意识形态的掩饰,这样的掩饰在今天看来反而成就了其艺术生命力和可能达到的意识形态效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