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乐府诗】搜索到相关结果 15 条
-
齐梁陈乐府诗女性形象的“泛化”书写
-
作者:
文晓华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泛化书写
齐梁陈
乐府诗
女性形象
-
描述:
齐梁陈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呈现出"泛化"书写特征:没有确切的身份、鲜明的性格及独特的事迹,千人一面,形象雷同。究其原因,乃在于乐府诗创作机制及文学观念的转变,其文学史意义的最终指向则是民间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女性形象的"泛化"书写是齐梁文学风气的重要表现。
-
论魏晋六朝乐府诗的文人化:以女性形象的变迁为例
-
作者:
文晓华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化
乐府诗
女性形象
-
描述:
乐府诗产生于民间,属大众文学范畴,在魏晋六朝文人拟作乐府诗后,乐府诗的文人化便如影随行,即由大众文学向文人文学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大众与文人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关注度、表现方式等)是近距离
-
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
-
作者:
李婷婷
来源:
现代语文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府诗
汉魏六朝
女性形象
-
描述:
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
-
乐府诗三女性形象新解
-
作者:
朱献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技巧
双璧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
《木兰诗》
人物描写
《陌上桑》
现实主义创作
罗敷
-
描述: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分别选用了著名汉乐府诗《陌上桑》和并称“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它们都来之于民间并传唱至今,体现出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此同时,诗中传神的人物描写、铺陈手法和映衬艺术,都体现了高度的创作技巧,使诗歌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诗歌又都是叙事诗,都有较为完整的故
-
两首叙事诗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刘航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二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诗
劳动人民
自由诗
《木兰诗》
乐府诗
南北朝时期
女性形象
乐府民歌
-
描述:
木兰代父从军的描述,刻画了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两首诗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两个身处不同年代的典型女性形象,是现代自由诗和古典乐府诗中的佳作。
-
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妇
社会意义
温庭筠
女子
采莲
乐府诗
边塞战争
女性形象
心灵
词作
-
描述:
温庭筠是花间派代表词人,在七十余首词作之中,作者以绮丽多彩的笔致、秾艳芳泽的风格,描写了许多充满孤寂之苦、离别之思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着“鬓云欲度香腮雪”的天生丽质,“画屏金鹧鸪”的华美环境,但她们心头却萦绕着“青琐对
-
浅析张正见诗歌艺术特色
-
作者:
郭青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艺术表现力
近体诗
咏物诗
无为
诗歌创作
乐府诗
文学史
宫体诗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梁陈时期的张正见乃是一位存诗颇多却又很少被人提及的诗人。由于后人对于梁陈诗歌持有偏见,故而其诗多有不闻。张正见存诗约94首,几乎占去陈代留存诗歌总数的1/5,虽然多为应制之作
-
《焦仲卿妻》与汉乐府诗女性形象辨析
-
作者:
魏鸿雁
来源:
美与时代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贞女
进退有据
汉乐府民歌
焦仲卿妻
乐府诗
刘兰芝
《陌上桑》
生死离别
诗创作
罗敷
-
描述:
通常的观点,自然认为本诗演绎了一曲焦、刘生死离别的爱情颂歌,同时奏响了一曲刘兰芝面对封建礼教而不甘屈服的抗争之歌,把刘兰芝当作反抗封建礼教及其帮凶的英雄。这些其实都是脱离原诗创作的本旨,是对故事文本的审美化或政教化的结果。就作品本身分析来看,作者主要还是把刘兰芝当作进退有据,对婚姻从一而终的贞女烈妇来颂扬的。
-
悲喜剧中的乐府女性
-
作者:
刘云生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兰诗
中学语文
使君
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
刘兰芝
人格魅力
女性形象
陌上桑
罗敷
-
描述: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三首乐府诗:《木兰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它们最令人回味、称道的就是塑造了三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说起乐府女性,人们首先映现且必定想到的,就是木兰、罗敷和刘兰芝这三个典型
-
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
作者:
刘尊明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衣曲
审美意义
身世之感
爱情观
认识价值
形象美
花间词派
乐府诗
采莲女
道德败坏
-
描述:
本文就温庭筠历来最招人非议的“狂游狎邪”和“侧艳”诗词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温之“狂游狎邪”并非道德败坏,出现在他笔下的女性不仅具有“侧艳”的外部形象,而且有着“伤心”的情怀和高洁的品质,同时还融入了作者的妇女观、爱情观、审美观和身世之感,因此颇具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