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新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1 条
-
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新女性”
-
作者:
周莉萍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新女性”
20年代
-
描述:
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在行为、就业、教育和两性关系方面呈现新的特点。她们特立独行,就业和教育呈上升趋势,两性关系朝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变化,与20年代消费社会的出现、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并对妇女运动、美国社会的妇女观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王汉伦形象建构
-
作者:
岳莹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星研究
社会迷思
王汉伦
“新女性”
互文
-
描述:
本文以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王汉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王汉伦在银幕上呈现的角色符号、作为名人的身份、在社会迷思运作下建立的女性形象等几个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建构出王汉伦的明星形象。本文对王汉伦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整体研究,发掘其作为“新女性”的意义,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及历史思潮与王汉伦人生轨迹之间的演化关系。
-
菲茨杰拉德笔下“新女性”的多重身份
-
作者:
王广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身份
“新女性”
消费
自由天使
-
描述:
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与其同时代的"新女性"渊源深厚,在其笔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新女性"形象。"新女性"最初是以自由、独立的形象登场的,但其自我表达的方式却不可避免地与消费联姻,随之被营造成时尚,"新女性"自己变身为消费者,通过消费实践和追捧这一时尚;同时,由于对身体的关注、男性的"凝视"、婚姻等因素,"新女性"在消费之时又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商品。所有追求自由的努力终因消费而徒劳无功。
-
现代都市小说中“都市知识女性”形象考察
-
作者:
李荣鹏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传统社会
“新女性”
知识女性形象
大革命时期
现代都市小说
都市女性
时代女性
传统文化
现代知识者
-
描述:
现代都市小说中“都市知识女性”形象考察
-
电影中新女性形象的变迁
-
作者:
朱辉军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解放
电影形象
民族解放
新女性形象
“新女性”
个性解放
杰出女性
审美理想
电影编导
路线斗争
-
描述:
新女性是一个时代的杰出女性,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杰出女性。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作为时代镜子的电影,在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而且更集中、更典型。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拟从电影这面镜子来透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一 中国电影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女性银幕形象。其中就有不少是从现实中发掘出来的、显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趋向的、凝聚了电影编导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从《新女性》(1935)到《新潮姑娘》(1992),中国电影编导们相当自觉地、
-
台湾文学中的“新女性”角色设计
-
作者:
朱双一
来源:
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设计
女主角
妇女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化
“新女性”
长篇小说
传统女性
台湾文学
男权主义
-
描述:
寻求妇女解放之途,不仅需要“破”——揭露、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打破数千年来妇女头上的枷锁,而且需要“立”——造就有别于旧传统的女性人格,树立新的女性形象.这种“新女性”的角色设计,至少可有如下三种类型:
-
我们寻觅桥杨
-
作者:
张弦
秦志钰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妇女题材
“四人帮”
中国妇女
“新女性”
艺术观念
女性形象
毛泽东同志
典型形象
文化多元化
-
描述:
’95世界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消息很使我们振奋。作为关注妇女题材的编导,我们立即想到要创作一部有点份量的影视片献给大会。倒不全是为了应景儿,赶热闹,而是深感中国妇女实在可歌可泣,向世界介绍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于是,我们想到了杨开慧。 杨开慧无疑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毛泽东同志的“骄杨”两字,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她美丽、傲岸和坚贞的风骨,也同时流露出老人家对她深深地敬重和眷恋。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那首《蝶恋花》发表时有过一句简单的注释而外,再也没有任何对她的介绍了。“四人帮”倒台后,
-
嬗变——开创“女性写作”先河的凯特·肖邦与她的《觉醒》
-
作者:
文晶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作家
《觉醒》
艾德娜
“女性写作”
“新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
女性主义
-
描述: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女作家凯特·萧邦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于1882—1885年间出版了小说《困惑》及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到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她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了。而《觉醒》的问世非但未给这位女作家带来荣耀和欢愉,却使她身心疲惫,深受伤害。各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觉醒》“污秽粗俗”,“怪异病态”。图书馆不予收藏,作家的文艺社社员资格亦被撤销。1906年《觉醒》由纽约杜菲尔德公司再版亦告失败。至此作家及其作品均遭到被“流放”的命运。幸而本世纪50、60年代两位欧
-
托马斯·啥代后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
作者:
高万隆
来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期小说
自我惩罚
托马斯·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
苔丝
堕落女性
“新女性”
传统女性
精神恋爱
裘德
-
描述:
托马斯·啥代后期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高万隆托马斯·哈代在他后期小说中,显示出对描写与“新女性”、“堕落女性”和传统女性相关的女性人物的浓厚兴趣。在他的最后的两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作者集中描绘了三个女性人物:苔丝、淑和艾拉白拉。她们身...
-
夹缝中的河流:新时期女性文学简论
-
作者:
唐利群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男权社会
女作家
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
女性自我
女性命运
“新女性”
女性文学
现代女性
-
描述:
夹缝中的河流──新时期女性文学简论唐利群当劳拉·莫维尔说“我们无法在男权文化的苍穹之下创造出另一种语言系统来”的时候,她实质上也指明了女性文学面临的最根本的困境:运用已被男权社会污染的语言,女性写作是否能够逃脱主流、中心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