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区域文化与女性发展”研讨会征文活动综合评述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合调研组   中国社会转型期   社会性别   女子学院   社会科学工作者   中国梦   土地权益   土地确权   女性研究   性别研究  
描述: 各位理事,老师们,同学们:协会于2014年6月在湖南女子学院召开第一次理事会暨“女性发展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本次“区域文化与女性发展”研讨会的征文活动得到各理事单位和女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近67篇。从收阅的论文情况来看,此次征集的论文有如下特点:一面向本土,服务于妇女发展在67篇论文中有17篇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妇女现实问题的研究分析。益阳市妇联为论
论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向警予文集》   妇女解放思想   女权   向警予  
描述: 阅读《向警予文集》,可以重新认识作为中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的向警予对近百年来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她致力男女平等,兴办女学教育救国;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定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深入发动女工,开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是本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第三世界妇女运动特征的女权理论。
有性别的时代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天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有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   男权文化   妇女形象   男女平等   传统女性主义   女性文学   女知青   无性别  
描述: 目前中国正在由无性别时代进入一个有性别时代。 这样说,是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男女平等”被写进了法律,从此似乎不再存在性别问题。于是,有人说中国从此进入无性别时期。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不仅没有性别,没有爱情,似乎连正常的家庭、夫妻、母子关系都没有了。
文学女性与妇女文学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男性作家   文学作品   生命体验   妇女文学   妇女形象   生存状态   普拉斯   文学女性   女性文学  
描述: 一文学女性与妇女文学,这看起来似乎是文字上的兜圈子,其实不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在这里所指的文学女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女性,这其中当然更多的是男性笔下的妇女形象,应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不乏女子的文学创作才华的展现和创作作品的流传,然而,由于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即使是女性的作品几乎也得由男性执笔者认可,方可流传于世,所以可以这样说,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是一部男尊女卑史,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当然就是由男性认可或者由男性塑造的妇女形象了。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美女经济”与女性就业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一、“美女经济”的由来内地例如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什么行业兴旺呢?知情的人都会告诉你,为小姐服务的行业,比如服装业最旺的是做小姐服装的,还有小姐的美容瘦身、化妆品,当然长沙的五星级大酒店全国闻名,大大小小的餐馆也很多,甚至比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还多。有人这样形容长沙城:简直就是一个大餐馆。长沙人到了上
论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
作者: 骆晓戈   楚玲   赵兰   来源: 湘潮(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事业   蔡畅   中国妇女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   劳动妇女   妇女解放思想   解放事业   共产主义战士   妇女组织   向警予  
描述: 2015年9月4日是向警予诞生120周年的纪念日,向警予同志作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她崇高的人格,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直至献身的一生,为后人爱戴和景仰。我们在研读《向警予文集》的时候,一种鲜明的感受浮现眼前,向警予除了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外,作为中国本土的女权领袖,她所阐明的妇女解放的立场观点,是一份十分难得的本土女
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女性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作者: 伍慧玲   骆晓戈   来源: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等生存   性别权利保障   两性和谐  
描述: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对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女性由于本身生理、心理特点及历史上的弱势基础和社会发展性别偏向的原因,她们要面对的问题更多、生存压力更大、承受的任务更重。因此,只有依法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促进女性充分就业、消除性别歧视,以便真正实现女性在政治经济地位、文化教育权利等方面与男性平等生存和发展,才能促进两性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