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有哪些现象
-
作者:
刘雪娇
来源:
时代报告(学术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歧视
英语
现象
性别
-
描述: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不同的性别一视同仁,它本身是没有性别歧视的,但使用者赋予它们性别色彩,并扣上“男尊女卑”的帽子。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一种社交工具,它的使用不可避免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并了解妇女运动对改变性别歧视的影响。
-
逃离“正常心灵”:当代西方女作家对女性本体意识的书写*
-
作者:
李雪梅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体意识
正常心灵
逃离
书写
女性
-
描述:
“女性书写”无疑是女性主义的重要实践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女性主义以解构性别差异从而达到消解性别的社会定位,以实现男女两性平等为起点和目标,但由此也造成了性别差异可能成为其既需要消解又需要强化的自我否定的逻辑混沌之中,并由此可能塑造新的二元对立,影响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效果。对此加以反思,以“正常心灵”概念来审视女性文学中的逃离主题,重构女性主义追求妇女解放的目标和路径,具有兼具反思历史和指引现实的双重意义。
-
黑人女性的身体诉求
-
作者:
李雪梅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 作者简介:李雪梅(1968),女,四川南江人,副教授,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美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
-
198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诗歌中的“房间”意象研究
-
作者:
刘雪姣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建构
生命意识
女性诗歌
房间意象
-
描述:
作为我国文学理论传统中优秀的批评形式之一,意象批评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对中国女性主义诗歌进行意象审美分析也成为我们探究女性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房间”意象作为在女性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其与女性内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房间”意象切入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女性诗歌进行文本分析,立足于女性视角,重点关注女性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以及在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女性生命意识和文化心理等投注下,“房间”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和女性思想内涵,将探索女性精神成长和主体建构过程作为文章的重点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探讨。
-
妇女组织公共外交模式初探
-
作者:
陈雪飞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第3期秋季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妇女组织或机构所推进的妇女权益事业是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妇女组织或机构在这一公共产品中的贡献力,势必影响该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借鉴费舍尔的公共外交续谱,结合具体案例,对妇女组织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初步探讨。
-
宋代女词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李清照、朱淑真为例
-
作者:
董雪
张慧敏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自我意识
宋代女词人
朱淑真
-
描述:
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以及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思想风潮,为宋代女词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涌现了一大批以李清照与朱淑真为代表的,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宋代女性文人。她们的作品从女性的角度,以细腻敏感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世界。
-
“里下河文学流派”与扬州文化研究
-
作者:
孙生民
苏雪婷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汪曾祺
毕飞宇
扬州文化
“里下河文学流派”
-
描述: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梳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成因,从自然环境、人文风情、伦理变迁等审美视角,以知识考古与意味复活的方式考察扬州文化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影响,具体解读“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抒写扬州记忆和经验的方法。“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创作多以挽歌的调子,回忆的视角,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更多是以成长中的女性形象来呈现扬州文化的审美取向,力求为扬州多元文化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
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女性追求与发展:浅析《呼啸山庄》和《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李芳茗
李九雪
来源:
科学时代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恨歌》
《呼啸山庄》
女性主义
-
描述:
《呼啸山庄》是一部具有研究潜力的小说,描写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利益冲突,是19世纪西方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反映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长恨歌》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王安忆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悲欢,两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特征鲜明,具有代表性。人们将对跨越一个世纪的两部东西方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从英国与上海的两种时代背景、乡村与城市的两种地域环境、女性柔与刚的两种性格模式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