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若干问题
作者: 逄增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沦陷区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书写范式   少数民族文学   港台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述日益繁多,但真正自成体系、有价值和特色的只占少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要把港台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有机融入文学史,而不是硬性地作为板块嵌入。在价值观与历史观上,应该真正贯彻历史主义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的原生态,并以开放现代的、具有普泛价值的人性观念和世界文学的普遍原则作为价值标准。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中,要处理好困扰在文学史写作中的经典与非经典、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规律与非规律、进化与非进化的关系。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作者: 逄增玉   苗丽芬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及审美价值   解放区文学   意义   女性形象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作者: 逄增玉   苗丽芬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五四”及20年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与符号表征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   中国形象   新文学   表征  
描述: "五四"及20年代的现代文学作品,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言说和描写国家与地方乡土形象。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以故乡为中心能指符号,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一系列空间物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否定意义。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诗人郭沫若则通过动物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隐喻中国形象,这种隐喻的背后和深层是对设计和再造"新中国"的自信。闻一多则亦以社会性与自然性物象、积极和消极的两级对立情感对中国形象予以描绘,内里自有诗人思想的积淀。而受社会进化论与救亡思潮影响的郁达夫与老舍等小说家,也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对真实与想象的中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