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张欣小说“姐妹情结”的意义分析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与传统   张欣小说   白领丽人   男权世界   女权主义   爱情   意义分析   《我是谁》   都市女性   姐妹情谊  
描述: 张欣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受大众读者欢迎的小说作家 ,她的小说 ,几乎都是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关注都市人的情感世界、生存状态、事业追求。张欣说过 :“因为我是一个感受型的作者 ,所以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我较为擅长 ,把握起来也会轻松一些。”(张欣 :《我是谁》)她的小说也较多地书写都市女性 ,主要是都市里的白领丽人。张欣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姐妹情结” ,在她小说的人物里 ,常常会出现几个姐妹。正如论者所说 :“在她的几乎所有的故事中 ,我们都能看到一对性格各异却又交情深厚的二元对立的女性人物。”① 张欣在
女性诗歌的“门”与“墙”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扬子江(诗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文学评论   新诗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诗歌的“门”与“墙”
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研究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躯体叙事   私人化叙事   双性同体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写作出现了两次高潮。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第一次以群体规模出现,到90年代“女性写作”命名的出现,昭示了女性作家性别意识由弱到强的自觉过程。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引入中国,催生了本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理论来源于西方,而在女性写作实践和批评领域的接受中,存在着“误读”和“误解”的现象。西方女性主义生发于妇女解放运动。在初期,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力,两方女性主义强调女权以对抗男权。随着女性主义对于社会文化的渗透,人们开始认识到,无论是男权还
解读凌叔华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挣扎与折返——以小说集《花之寺》为例
作者: 赵倩文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花之寺》   挣扎与折返  
描述: 《花之寺》是凌淑华女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集中既有偏安一隅的高门闺秀,还有接受文化新风熏陶的知识女性.细细品味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解读在新旧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女性群体,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挣扎与折返的矛盾状态.
主体间性视角下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以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为例
作者: 屈雅红   屈斯薇   吴志斌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融合   艺术教育   主体间性   《收信快乐》  
描述: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发轫于西方,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在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等层面,主体间性都有其复杂的意义。该理论渗透于文学、教育学、女性学等领域后,刷新了相应学科的研究。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主体,教育就是通过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使各自的主体性得以丰富扩展。本文援引主体间性理论,结合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探索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之模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