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必然的“疯癫”——S·拉什迪《羞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王娟   王文婧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男权社会   隐喻   魔幻现实主义  
描述: 萨尔曼·拉什迪的作品《羞耻》是根据以巴基斯坦的政治大变革而写的小说。拉什迪以奇妙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隐喻的手法,描写了一群承担着各种社会家庭角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羞耻》中的生活状态,形象具体的反映了在小说中极度的伊斯兰男权社会里,女性除了依附男性别无选择,一旦她们有了个人思想,那么“疯癫”就是必然结果。
从女娲神话看亲情剧中女性的审美心理
作者: 王娟   农文玉   来源: 新闻世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女娲   亲情剧   女性形象  
描述: 女娲神话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向世人展示的女性形象是人们对女性最原始的认识.亲情电视剧恰以女性为主,掺杂着灾难、窘迫、犯罪、叛逆、误会、委屈等一系列遭遇元素,但是主人公的坚韧、顽强、自立、善良等品质将困难一一破除,这些和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大体一致。
论《美国的悲剧》中罗伯塔的悲剧
作者: 陈晞   王娟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德莱塞   《美国悲剧》   悲剧   伦理  
描述: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巨作。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多从自然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原因。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理论层出不穷,如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女权主义理论批评,后结构主义等都被用来探究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命运。笔者通过分析作品中罗伯塔这一女性人物在享乐文化的诱惑和物欲的驱动下殚精竭虑、不得安宁的悲剧命运,展示转型时期美国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以及罗伯塔悲剧的原因。
解读文本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王风   蒋朗朗   王娟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中国文学   新文学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五四  
描述: 本书以解读文本为主题,收入了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主持召开的“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分为文本阐释和专题研究(包括女性研究、戏剧电影和通俗文学)两大部分,作者多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集中所收论文对“五四”这一主题做了充分的学理上的阐发,并体现出了诸位学者不同的学术眼光和研究思路。
女性意识与苏曼殊小说中的女性建构
作者: 王娟娟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建构   女性意识   苏曼殊   小说  
描述: 苏曼殊因其小说"六记"被尊称为鸳鸯蝴蝶派的鼻祖,其小说表现了新的婚恋观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记"中塑造的"佳人"形象彰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史价值。本文从苏曼殊的女性意识及其作品中建构的女性形象来解析其小说对女性塑造的超越性。
谈柳永俗词对元曲的影响
作者: 王娟云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曲   影响   柳永   俗词  
描述: 柳永俗词对元曲的影响很大。柳永生活的时代和元曲繁荣的时代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柳永和元曲作家有着非常相似的人生遭际,所以柳永的人生态度对元曲作家有很大影响。柳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和性格特征在元曲中也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
女性文学批评视阈下的文学教学
作者: 王娟   来源: 今传媒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理论   英美文学教学   女性文学  
描述: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
从“三恋”分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王娟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三恋”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王安忆作品   女性主义  
描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
9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述评
作者: 王娟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红研究   述评   90年代以来  
描述: 90年代以来的萧红研究逐渐摆脱政治、伦理评判的窠臼,研究者多从审美的角度,综合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从比较文学、女性文学、叙述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意义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使得此阶段的萧红研究开始走向多元。但研究中亦存在着外部研究重于内部研究,重复研究过多,对作品整体观照不够等缺陷。
争夺一席话语之地:浅谈女性主义文学现状
作者: 王娟娟   来源: 安阳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体写作   话语权力   男权意识   女性主义  
描述: 当下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在文学中有了她们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于许多女性去努力构建女性文学,由此出现了身体写作。它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以争夺话语权力,但它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反而又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这一现状需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认真地思考。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