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常生活女性的登台:碳爱玲、苏青作品比较谈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世纪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苏青   平民化   世俗   女性主义  
描述: 30年代的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一切的事物都被冠以“摩登”的字样,新感觉派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他们的都市摩登女郎,新感觉派作家将女性他者化、异己化、神秘化,借此来表达对都市的感受。40年代是平民化的时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女作家的登台,带来了海派女性形象的质变。小说明显体现着一种“从女性的观点出发”的意向,并开启了女性自我书写的时代。
性别、民族与半殖民性:刘呐鸥、穆时英的都市风景线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寓言   新感觉派   半殖民地   性别  
描述: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他者的凝视:简析潘玉良的自画像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自画像   潘玉良  
描述: 潘玉良的艺术世界是个典型的女性世界,特别是她的自画像,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性别意识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的自画像符合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意识——体现男性意志和审美趣味的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形象,是他者。另一方面,从她自画像中目不转睛的凝视中,表现了潘玉良对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话语权的质疑和批判,凸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成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体现了女性在试图争取言说的权利。
他者的凝视:简析潘玉良的自画像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自画像   潘玉良  
描述: 潘玉良的艺术世界是个典型的女性世界,特别是她的自画像,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性别意识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的自画像符合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意识——体现男性意志和审美趣味的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形象,是他者。另一方面,从她自画像中目不转睛的凝视中,表现了潘玉良对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话语权的质疑和批判,凸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成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体现了女性在试图争取言说的权利。
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夫和莱辛比较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传统   记忆   母亲   莱辛  
描述: 许多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谈到了伍尔夫和莱辛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间的相似,但很少从女性文学传统的角度谈论此话题。本文认为正是她们对缺失的女性文学传统母亲的追寻导致了她们的相似。她们在追忆传统和重构女性传统中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她们艺术形式的迥异和人生命运的完全不同。
浅谈《紫颜色》的叙事话语策略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间接引语   《紫颜色》   个人化叙事声音   美国黑人英语  
描述: 在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借助多种叙事话语策略阐释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无知到自立自强的历程。个人化叙述声音为西丽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展示了黑人女性声音的力量,富有诗意和韵律的美国黑人英语颠覆了标准的叙事语言,体现了黑人女性语言的魅力,自由间接引语反映出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成熟。《紫颜色》的叙事话语改变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边缘地位,成为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典范。
梅娘女性意识的生成及其女性形象塑造的得失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梅娘女性意识的生成及其女性形象塑造的得失
海派文学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世俗性   消费主义   海派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都市化高潮的兴起,海派文学作为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海派文学”的界定更多的是依据社会文化的因素。“海派”文学具有较为宽泛的意义,它是一种力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而显示出现代品格的新文学。它是指产生于现代上海大众化的消费社会,以上海都市文化意识为内核的,以渲染上海风貌,塑造上海灵魂等为已任的都市文学。而海派文学笔下的女性形象因为和上海得天独厚的隐秘联系,而被推上叙事的前台,成为喻说城市的载体。本文从文化、性别的角度,把现代海派和当代海派连成一体,梳理了
戏曲家陈与郊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名家杂剧》   语言风格   《詅痴符》   陈与郊   佛道文化   戏曲创作   传奇结构  
描述: 陈与郊的生活的环境有:一、家学——《春秋》学的熏陶渐染;二、佛道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域环境。前者不仅使他对《春秋》颇有研究,而且《春秋》的“借事明义”的宗旨也渗透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贞烈”女子形象。而后者,使他对佛道文化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加之,明季,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日趋盛行,士大夫阶层与僧、道相交便是常见的现象。陈与郊不仅结识了众多的方外人士,而且其散曲和戏曲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佛道典故术语,故其作品带有一层佛道色彩。 所谓“志同道合”,陈与郊曾一度醉心与戏曲之中,故其周围也不乏戏曲知音,其中
原型视角探究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型   人物   仪式   原型批评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本小说,也正是这部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小说为她赢得了国家图书奖,从而奠定了莫里森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的创作根植于并深刻反映黑人群体的生活。小说围绕黑人青年奶娃追寻黑人文化遗产及其身份这一情节展开。小说中,作家对神话原型因素的运用已受到评论界的诸多关注,但大量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喻指,黑人身份研究等。很明显,这部小说的的作者与作品本身都有很深远的研究价值。因而有必要对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神话原型解读,以便考察作品中神话原型与作品的主题的意蕴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