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非鱼,安知鱼之苦乐?——1949年后中国男导演视点的女性叙事管窥
作者: 胡辛   来源: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影视艺术   社会文化   女性叙事   电影导演  
描述: 本文对1949年后中国男导演视点的女性叙事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与民族解放的胜利获得同构性的呈现。建国以来电影银幕上男导演对女性时代最强音的叙事,以女性性别的消失为代价,但并不等于性别认同,依然是对女性性别特征的漠视。从一向执着于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的著名导演谢晋、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来看,对女性生存的展示和叙述依然未摆脱男性视角。香港导演关锦鹏虽是一个例外,女性角色成为叙述主体,但也并非女性生命体验。子非鱼,实难知鱼之苦乐。
性别视角与被看的风景——1915-1949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作者: 何静   胡辛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女性叙事初探
作者: 胡辛   鲍欣璐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   影视剧   女性叙事   女性形象  
描述: 江西作为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主战场,红色资源积淀深厚,自全国解放以来,以江西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世纪的影视剧中其独特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叙事成为惊艳之热点,这既迎合大众审美情趣,又高扬主旋律,在隔代对话文本意义重释中,主流话语与民间叙事缝合。因而,探求江西革命历史为题材影视剧女性叙事的创新格局及应注意的倾向,无疑是有意义的。
性别视角与被看的风景
作者: 何静   胡辛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难以超越的性别视角
作者: 胡辛   何静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认同   女性叙事   男导演   性别  
描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与民族解放的胜利获得同构性的呈现,但是中国男导演的女性叙事,一直难以超越性别视角。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银幕上男导演对女性进行了堪称时代最强音的叙事,但这以女性性别的消失为代价,并不等于性别认同,依然是对女性性别特征的漠视。其后,虽然谢晋、张艺谋一向执著于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但从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来看,他们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和叙述依然未摆脱男性视角。香港导演关锦鹏虽是一个例外,女性角色成为其叙述主体,但他关注的却并非女性生命体验。
难以超越的性别视角——1949年后中国男导演的女性电影叙事管窥
作者: 胡辛   何静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认同   女性叙事   男导演   性别  
描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与民族解放的胜利获得同构性的呈现,但是中国男导演的女性叙事,一直难以超越性别视角。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银幕上男导演对女性进行了堪称时代最强音的叙事,但这以女性性别的消失为代价,并不等于性别认同,依然是对女性性别特征的漠视。其后,虽然谢晋、张艺谋一向执著于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但从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来看,他们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展示和叙述依然未摆脱男性视角。香港导演关锦鹏虽是一个例外,女性角色成为其叙述主体,但他关注的却并非女性生命体验。
注视樊篱的目光——王蒙与女性写作文本
作者: 胡辛   林云   来源: 多维视野中的王蒙——第一届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王蒙小说   当代文学   小说创作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对王蒙与女性写作文本进行了分析。女性写作的细雨在几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里是难以搅起惊涛骇浪的,但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字细雨的呼喊却分明掀起了第二次浪潮。王蒙以师者敏锐的目光和兄长的关爱胸怀,始终洞察着当代女性写作的种种状态。80年代初,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呼号,西蒙·波娃《第二性》的呐喊,已隔膜着岁月的距离;创建于6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学科,绚烂多姿的喧哗与骚动尚未越洋过海。但是,王蒙却已注目最早的细雨的飘落,为“方舟”一隅中的“四个四十岁的女人”的寻觅和追求,给予了理解和支撑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