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历史语境下美国“新女性”文学中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
作者: 胡小花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语境   吉尔曼   肖班   朱厄特   新女性  
描述: “新女性”文学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美国文坛流行的一种女性叙事,是当时美国社会关于妇女问题的大讨论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这类作品宣扬独立自强的“新女性”理念,描写“新女性”对维多利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反叛。本文以朱厄特的《汤姆的丈夫》、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和肖班的《觉醒》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认为这些试图重新定义自我身份的“新女性”以妥协、疯癫、死亡而告终的原因在于她们对传统的膺越、对旧秩序的威胁。
清初“蕉园诗社”考正
作者: 胡小林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初   蕉园诗社   女性文学  
描述: 清初浙江西泠"蕉园诗社"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现今学术界关于"蕉园诗社"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存续时间等问题的认知,存在诸多分歧和疑问。事实上,"蕉园诗社"的成立时间大约为1665年。"蕉园七子"和"蕉园五子",分别为"蕉园诗社"前、后期的主要成员。"蕉园七子"的活动时间大约自1665年开始,至1669年结束,前后5年。"蕉园五子"的活动时间自1676年开始;1689年前后,"蕉园诗社"因"蕉园五子"的文学活动而达至其鼎盛时期;至1698年,"蕉园五子"因领袖人物徐灿的逝世而解体。与此同时,
杨澜是谁
作者: 蒋文娟   张莹莹   欧阳婷   胡小   来源: 优格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她是中国成功女性的标杆,是无数人心目中想成为的样子。奥运会,世博会,每当需要一个代表中国女性的形象时,她总是第一个被想到。她穿梭于政商两界,经营着曝光率最高的传媒业,又和慈善紧紧地绑在一起。 2011年,杨澜突然被卷入蝴蝶效应式的旋涡。在郭美美事件中被扯出的慈善“旧账”;卢美美事件中被翻出的合影;以及某洗涤品牌的代言风波……杨澜的回应快速而精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贯的优雅诚恳。 起步:高速电梯 杨澜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当时某种程度上她是缺乏自信的。她一度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