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味《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珊珊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恨歌》
王琦瑶
女性形象
-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细腻的笔墨将一段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再现出来。《长恨歌》,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女主人公四十年的情与爱,哀婉动人。王安忆借助王琦瑶这个女性形象写了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尤其是女人们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
女性的隐忍:解析《牡丹亭》中的杜母形象
-
作者:
李珊珊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甄氏
杜母
-
描述: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她的母亲甄氏在文章中虽笔墨甚少,但是为突出杜丽娘形象、剧情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她所具有的宽容、忍让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
浅谈曹禺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观念变化
-
作者:
范珊珊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观
生活化的戏剧
女性观
戏剧化的戏剧
-
描述:
在曹禺的不同剧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价值取向有所变化.以1938年为界,他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前期作品倾向于叛逆反抗型的现代女性,如<雷雨>中的蘩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原野>中的花金子.后期的作品则钟爱于温柔奉献型的传统女性,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家>中的瑞珏,<蜕变>中的丁大夫.同时曹禺的戏剧观发生了变化,即由推崇戏剧化的戏剧转向创作生活化的戏剧.而这种戏剧观的变化则是由于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受时代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变化引起来的.本文正是从戏剧观的成因,
-
Female Figures in Tragedy—The Comparison of Female Figures in Shakespeare’s Macbeth and Polanski’s Film Version of Macbeth
-
作者:
李珊珊
来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波兰斯基
麦克白
莎士比亚
女性人物
-
描述: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追捧,《麦克白》作为四大悲剧之一,更是被不断地被演绎、研究。波兰斯基的电影《麦克白》重新展现了莎翁的名作,他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同时,将自己对《麦克白》中女性人物的理解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本文拟通过麦克白夫人和女巫,来分析莎士比亚对剧本中女性人物的刻画,再将波兰斯基的影片与之对比,并结合波兰斯基生平,对其创作意图试做猜想。
-
『源氏物語』の女性像
-
作者:
石珊珊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平安时代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探讨《源氏物语》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之前,首先必须了解作品诞生的背景。本论文对作品具体的时代背景,从平安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婚姻制度这两方面进行最基本的论述。当时,藤原氏一族作为天皇的外戚,建立起摄关政治,掌握国家大权。出于掌握最高权力的需要,利用自己的女儿,构成与天皇的姻亲关系,成为外戚,以此来巩固、扩张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为了将自家女儿拥立为皇后,贵族的父亲们想方设法提高女儿的竞争地位,具体做法之一就是让她们从小就学习成为皇后必须具备的学问和修养,竞相招揽才女做他们女儿的侍从女官。这种风气造成了平安时期所谓“
-
我国回族女性研究及其文化环境的思考
-
作者:
薛珊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族女性研究
思考
文化环境
-
描述:
回族女性研究是中国妇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回族女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本文着力于回顾既往回族女性研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展开历史追溯与反思,就回族女性研究及其文化环境所涉及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梳理和论述。
-
被误读的吕蓓卡:《蝴蝶梦》隐形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
作者:
雷云杉
赵珊珊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经叛道
误读
女性主义
吕蓓卡
-
描述: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形象——吕蓓卡。在男权社会的主导统治下,吕蓓卡被塑造成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并一直被误读着。但事实上,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的女人。
-
被误读的吕蓓卡:《蝴蝶梦》隐形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
作者:
雷云杉
赵珊珊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经叛道
误读
女性主义
吕蓓卡
-
描述: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形象——吕蓓卡。在男权社会的主导统治下,吕蓓卡被塑造成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并一直被误读着。但事实上,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的女人。
-
个人主义的赞歌:《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形象分析
-
作者:
刘珊珊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莎贝尔·
阿切尔
《贵妇画像》
个人主义
赞歌
-
描述: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贵妇画像》描写了年轻貌美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在欧洲的生活经历,她一波三折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她对周围环境的逐步认识以及每一步认识带给她的启示,以及她的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小说沿用亨利·詹姆斯一贯的国际主题,但是与他以往的国际主题作品相比,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创新之处。詹姆斯本人在给他一位朋友的信中也表示,他准备着手写作的作品是关于一位美国的新女性在欧洲的经历。而该作品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新”主要表现在她强烈的个人主
-
清代女诗人沈善宝咏史诗探析
-
作者:
珊丹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善宝
女性意识
咏史
-
描述:
清代中晚期,女性作家已经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企图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重评历史,重新评价女性的历史价值。沈善宝是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重要的女性诗人。在其品鉴历史人物与事件时,往往将关注的视线投向被历史所忽视的女性形象。在她的咏史诗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女性形象,如手刃仇敌的奇女子,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声名显赫的女才子,表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叛逆,展示了清代知识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