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艳艳   来源: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劝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丰义意识
作者: 王艳   丁爱侠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劝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丰义意识
浅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语言特色
作者: 王艳虹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丽亚   乔丹   海明威  
描述: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他一贯的硬汉小说不同,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是孤身奋战的硬汉,而是一个在战火中不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小说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还重点刻画了两位女性形象。在艺术处理上,这篇小说通过三天三夜的生活再现,描写了战争、战争中的爱情、战争对人的影响,使整部小说显得紧凑。同时,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也突出了海明威的个人特色。
以原型批评分析视角重审《简·爱》
作者: 邵帅   王艳荣   来源: 现代交际(学术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平等   视角   原型批评   女性  
描述: 《简·爱》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把女性经济独立、情感和地位平等且不屈不挠不懈努力的女性形象发挥到了极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平等.
以原型批评分析视角重审《简•爱》
作者: 邵帅   王艳荣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平等   视角   原型批评   女性  
描述: 《简·爱》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把女性经济独立、情感和地位平等且不屈不挠不懈努力的女性形象发挥到了极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女性地位的平等。
“性别与影像:台湾女性电影与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述评
作者: 王艳云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上海大学   上海市   影像学   纪录片   跨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重点学科   台湾电影  
描述: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由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电影学、上海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湾女性影像学会主办,上海市影视文献图书馆协办的"性别与影像:台湾女性电影与跨文化研究学术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王艳峰   来源: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小说创作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心理的精细刻画,注重对经济与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进行深度挖掘,注重对女性凄惨、悲凉命运给以深切审视。从张爱玲小说中所描写的女性意识的种种表现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结局之所以悲凉,与她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认识是分不开的。
背离男权审美理想的女性角色:论池莉小说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艳玲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精神   池莉   审美意识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在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1979年联合出版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她们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这两类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把女性塑造成天使般
“性别与影像:台湾女性电影与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王艳云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女性身份   影像学   女性创作   纪录片   跨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学术研讨会   台湾电影  
描述: 近十几年来,台湾女性影像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特别是纪录片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创作者和作品,在台湾本土、韩国、日本甚至是欧美都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女性影像与大陆的联系还比较零散,相关的研究还处于生长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台湾电影、对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作者: 刘畅   王艳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象   形成原因   独特个性  
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是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形象.本文从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了其悲剧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