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沈】搜索到相关结果 151 条
-
自我与他者对翠姨生命的消解
-
作者:
沈蕴韵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消解
翠姨
自我
-
描述:
《小城三月》中,萧红笔下的翠姨在青春年华之际完成了对自我生命的彻底消解.一曲春天里的哀歌引起我们对传统东方女性在新文明进入时期关于爱情和生命的思考.文章试图从自我的矛盾和他者的无爱判定来解析翠姨的女性形象,阐释生命的消解是对矛盾的无奈屈从和解脱.
-
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中赫蒂的形象分析
-
作者:
沈洁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蒂
多丽丝.莱辛
追逐自由
女性形象
-
描述:
文章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中赫蒂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赫蒂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努力保持自我、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莱辛通过对赫蒂的命运的描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
《图雅的婚事》:回归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
作者:
沈小风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回归现实
民族特色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西方获得大奖的影片《图雅的婚事》关注中国的现实状况,不刻意营造民族特色,对图雅作为一名女性进行人性化的表达,从而使这个形象获得了现实的意义,也为中国电影回归现实提供了一种可能。
-
舒玉:新世界里的旧式女人
-
作者:
沈萌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金
三从四德
女性形象
-
描述:
哈金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在美国国内多次荣获作家奖项。《等待》是哈金的第二篇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三个主人公的命运,军医孔林,其妻子舒玉以及和孔林在同一所医院工作的护士长吴曼娜。本文主要从旧时女子三从四德的这点来分析舒玉这个人物性格。再次,论文通过分析舒玉与她丈夫孔林以及与她情敌吴曼娜之间的关系解释舒玉所在新世界。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既女性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对自身做出相应的变化,须跟上时代的节奏。
-
论民俗文化对民国月份牌广告的影响
-
作者:
沈敏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份牌广告
信息传播
民俗文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告作品最常见的表达内容,同时也对广告题材、广告技巧以及其中的广告元素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民国时期都市民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民俗文化对月份牌广告的影响表现在绘画题材、绘画形式、绘画技巧、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
-
《白玉娘忍苦成夫》中的白玉娘形象分析
-
作者:
沈媛媛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恪守妇德
谋略
恩义
-
描述:
冯梦龙在《白玉娘忍苦成夫》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聪明坚贞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为丈夫的锦绣前程打开了天窗,而且也成功经营了自己“破鞋重圆”的婚姻。然而在白玉娘在这种“功成名就”背后也有其内在的苦楚,她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着自己的爱情。
-
论《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形象
-
作者:
沈新林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赵姨娘
价值
-
描述: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亮色不多的女性形象,但她每次出场都有精彩表演。她身上集中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种种恶德;其言行既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制造了情节波澜;又为探春和贾环的人物性格设置了典型环境。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仅曲折地表现出小说主要人物贾政的性格侧面,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而且还给读者提供了曹雪芹不是《红楼梦》原作者的微妙信息,为研究小说的原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
冷漠猜忌的情感世界: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情感
-
作者:
沈婉蓉
来源: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情感
张爱玲小说
冷漠猜忌
-
描述: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作家文笔之细腻,描述之真实,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导读者不断探索她们的情感世界。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多被抛入命运的漩涡之中,其情感世界与美好温馨无缘,有的只是孤寂冷漠,猜忌倾轧。
-
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
作者:
沈军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悲剧
爱情
-
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悲剧的命运结局令人扼腕。本文旨在分析安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
论钱钟书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沈恒娟
来源:
黑龙江史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知识女性
女性形象
钱钟书小说评论
-
描述:
本文从女性人物入手,对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
1
2
3
...
5
6
7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