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杨】搜索到相关结果 314 条
-
无法言说的言说:新时期女性文学解读
-
作者:
杨杰华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言说
文本分析
女性文学
-
描述:
该文主要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运用女权主义及话语等理论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存在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新时期女性文学在改写男权叙事的同时也建立了较为清晰与鲜明的女性话语.该文通过"质疑解放与平等的神话"、"颠覆男权历史"、"女性级端反抗的寓言"等三个部分完成了对这一?
-
伤怀与超越:当代女性民族文化写作探析
-
作者:
杨秀英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伤怀
民族文化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近年来,女性文学在多元发展中日益走向成熟。女性文学的多元发展态势彰显了女性意识与文化格局的不断嬗变。其中,部分女作家继往开来,汲取女性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的双重优势开辟出了民族文化写作的路径。她们依据自身对民族文化的印象与理解,通过作品向读者表露了她们思悟的结晶。综观女作家的民族文化写作,她们进入题材的方式不一,她们诠释心声的题材迥异,但是,她们的作品却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伤怀与超越的美学意蕴。伤怀与超越的美学意蕴应和了女性意识的丰富与大气,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健康发展,同时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良性建构。藉此,本文试
-
探寻“自我”真诚言说:论张洁的小说创作
-
作者:
杨峰霞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女性意识
精神追求
真诚言说
探寻“自我”
-
描述:
在众星璀璨的当代文坛,张洁作为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倍受瞩目。张洁倾注了作家生命体验的真诚写作一方面成就了她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因其为人为文的“偏激”与“尖刻”倍受争议。本文认为,探寻“自我”是贯穿张洁小说创作的主线,在言说“自我”时的“极限真诚”则是导致其作品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洁小说创作的整体解读,探究张洁作品中对于“自我”的开掘,以及这种倾注了作家生命的真诚言说所带来的利弊得失。 论文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张洁小说创作中探寻“自我”的发展脉络。张洁在创作观念、叙述重心以及
-
《益世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
作者:
杨爱芹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益世报》:文学副刊
自由主义文学
-
描述:
《益世报》从1915年创办至1949年结束的历史区间,正好是现代文学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尚未发现对《益世报》副刊与现代文学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与探究的论文或论著,故本文以《益世报》副刊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益世报》副刊文学内容的梳理,揭示其作为一个文学载体,一种传播媒介,一个审美文本,在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学载体,《益世报》副刊以其特有的功能、优长和规范,提供了长期的文学园地,汇集众多作家作品,形成颇具自己报纸特色的文学版面,比较集中地展现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
-
托妮·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母性主体性的缺失与建构
-
作者:
杨国红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文学
母性主体性
小说创作
黑人母亲形象
托妮·莫里森作品
黑人文化
-
描述: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一)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把写作视为一种思考方式,致力于描绘黑人文化价值的失落、黑人对自我的寻找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追觅。莫里森的创作结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与黑人民族文学特色,以其富于洞察力的思维再现了美国黑人生活。 莫里森坚持自称“黑人女性作家”,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担: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黑人妇女这一双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她们的心灵修史。她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存在状态,尤其对黑人母亲这个女性中的特殊群体给
-
《觉醒》中爱德娜·蓬特利尔的自由之旅
-
作者:
杨淑慧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
美国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
凯特·肖邦
-
描述: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1899年,《觉醒》出版后,遭到了广泛的非议,因文中涉及女性自我意识及性意识觉醒等在当时传统价值观中很敏感的话题。此后,《觉醒》一度成为禁书。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掀起,《觉醒》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并且被认为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 十九世纪末,美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传统势力十分强大,女性被看作是劣等公民,因而遭到男性权威的排斥而处于从属地位。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开始反映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反抗意识。《觉醒》则
-
祁彪佳及其《远山堂曲品·剧品》研究
-
作者:
杨艳琪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戏曲理论
祁彪佳
生平
文化背景
-
描述:
本文力图在总结前人祁彪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祁彪佳的生平思想交游及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展示明代末年清流士大夫的政治际遇和特殊心态,揭示祁彪佳曲论的批评特色和理论建树及其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他的生平活动与他《远山堂曲品·剧品》创作的联系,二者互相参证,有助于对他生平及曲论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第一章论述祁彪佳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化背景,共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祁彪佳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变迁,主要利用前人很少引用的祁彪佳日记、祁彪佳尺牍及多种祁彪佳传记和祁彪佳的文学创作作
-
呼唤乡村女性的春天:评萧红小说
-
作者:
杨雪飞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批判
乡村女性
萧红小说
女性文学
-
描述:
呼唤乡村女性的春天:评萧红小说
-
布莱克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杨树林
来源:
贵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布莱克
女性形象
-
描述: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卓越的诗人和画家,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大的神秘家”。(孙席珍160)布莱克自幼耽于空想,常常见神见鬼,游心于不可思议的幻境。他一生默默无闻,直到他辞世近半个世纪后,人们才意识到布莱克作为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无论就内容的尖锐性和表现上的有力与美丽来说,他的短诗是前无古人的,而他的长诗,就连形式都是一种独创,其深刻的内容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会有人去发掘。毫无疑问布莱克是全部英语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王佐良,66) 布莱克生活在
-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关系
-
作者:
杨美林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关系
林语堂
书写
小说
-
描述:
自诩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一生著作颇丰。他以“一捆矛盾”般的思想、性格、气质观照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看似中西结合,却又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在倾心创作的七部英文小说中,林语堂表现了对女性问题的特别关注。他不仅精心塑造出一幅异彩纷呈的佳丽图,更是不吝笔墨对女性之间的细微复杂关系进行了刻画。这些女性关系融入了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文化观和美学追求,是解读林语堂小说以及其多元文化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以林语堂小说中的女性关系为研究对象,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