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当下相亲类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朱丽   罗文   来源: 中国报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相亲类电视节目   女性形象  
描述: 当前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热播,为受众展现了拜金女、花瓶女、女强人、贤妻良母等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这些现象,解读其表面形象之下的社会性别内涵,有助于媒介和受众构建合理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规范的健全发展。
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探论
作者: 罗文   来源: 新闻三昧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性别歧视   不合理现象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歧视   妇女发展   女性形象   纸媒体   主流报纸   健康发展  
描述: 在当今的报纸媒体中,尽管突出女性的报道比比皆是,女权主义也是方兴未艾,但有些新闻报道却以其更复杂和更隐蔽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歧视女性。我们时时可以从传统贤妻良母、现代漂亮花瓶的女性形象中,嗅到陈腐的价值观和性别歧视的气息。消除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对促进女性权益保护、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主流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半边天》为例
作者: 朱丽   来源: 新闻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半边天》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半边天》为例,运用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今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时所持的社会性别观念和媒体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的社会性别内涵。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朱丽   来源: 学理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电视广告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描述: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物化、被表现为男性视觉欲望的客体、被表现为私人领域主角,或者被定为"弱者"等等,这些女性形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折射出业界和受众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缺失。探讨这种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策,有助于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朱丽   来源: 学理论·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电视广告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描述: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物化、被表现为男性视觉欲望的客体、被表现为私人领域主角,或者被定为“弱者”等等,这些女性形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折射出业界和受众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缺失。探讨这种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策,有助于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半边天》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朱丽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半边天》   女性形象  
描述: 《半边天》是中国成熟的女性电视节目的典范,它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女性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往大众媒介中女性在品性、学识、职业角色等方面被贬低、刻板定型或者女性丧失独立人格、作为男性附庸等情况在《半边天》中并不存在。
留住我的华尔兹——菲茨杰拉德作品中以姗尔达为原型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朱丽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爵士乐时代   姗尔达   新潮女郎  
描述: 菲茨杰拉德许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其妻子姗尔达为原型的,如《人间天堂》的萝莎琳、《夜色温柔》中的尼柯尔、《重返巴比伦》中的海伦等。这些女性代表着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潮女郎”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她们漂亮、时髦、前卫,但过分地追求享乐、贪图荣华使她们最终在喧嚣浮华的“爵士乐时代”迷失了自己,并制造出了一幕幕的爱情悲剧。因此,在菲茨杰拉德酣畅欢乐生活描写的背后常常深埋着一种幻灭感,一种悲切的惆怅。
广告性别歧视十年没大变化
作者: 罗文胜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主角   电视广告   首都   女性角色   性别歧视倾向   监测网络   传媒   女性形象   性别观念   男性  
描述: 广告性别歧视十年没大变化
美女文化后的潜规则
作者: 罗文浩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潜规则   女性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   肥皂剧   美女文化   存在类型   女性形象   电视媒介   性别身份  
描述: 美女文化后的潜规则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作者: 罗文革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蒲松龄   悍妻妒妇   妇女观   婚姻观  
描述: 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她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朦胧的女权意识。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