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爱的彼岸
作者:     朝吹登水   王玉琢   来源: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描述: 爱的彼岸
发挥妇女组织优势 推动山西经济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妇联主席李悦娥
作者: 常旭日   来源: 中国贸易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发挥妇女组织优势 推动山西经济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妇联主席李悦娥
浅析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
作者: 王娜日格拉   来源: 今日中国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西方   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主要从男作家和女作家两个角度论述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首先从女性被塑造为邪恶的体现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从男性视角讲述女性的经历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西方男性文学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然后从竭力追寻属于女性的一片天地、追求更广阔的女性空间以及仍要面对处于边缘化的现实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女性文学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撒谎的村庄》女性形象的"镜头感"
作者: 陈日红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凡一平   镜头感   女性形象  
描述: 凡一平擅长镜头似的语言描述,他并不讳言作品主动谋求与影视的结合的事实。在小说《撒谎的村庄》中,作者用镜头似的语言和主人公蓝宝贵照相师傅的身份以及他的镜头里韦美秀、吴欢结合起来,造就了两位处于"镜头深处"的女性形象,颇具镜头感。
红颜薄命与红颜祸水:论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作者:   日旬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颜祸水   女性形象   审美意象   红颜薄命  
描述: 凭着多年生活经验生成的对女性的独到理解和体验,本着女人处处是小说的创作观念,苏童成功塑造了很多颇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代表着美的幻灭和孤独意味的红颜薄命,被述为荒淫卑贱而落入低俗文化为人不齿的红颜祸水,以及有着独特韵味的审美意象,如蛇、猫、青蛙等。在与同样擅长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男性作家白先勇作品的比较中,我们更能看出苏童作品立意的深度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更能感受到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与无奈。
《撒谎的村庄》女性形象的“镜头感”
作者: 陈日红   来源: 大众文艺·浪漫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凡一平   镜头感   女性形象  
描述: 凡一平擅长镜头似的语言描述,他并不讳言作品主动谋求与影视的结合的事实。在小说《撒谎的村庄》中,作者用镜头似的语言和主人公蓝宝贵照相师傅的身份以及他的镜头里韦美秀、吴欢结合起来,造就了两位处于“镜头深处”的女性形象,颇具镜头感。
世俗社会的人文关怀:谈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蒲日材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社会   话本小说   宽容   失节   人文关怀  
描述: 以宗法为特征的古代社会要求女性坚守节操,然而话本小说却有不少叙写女性失节的故事,并在一定程度表现了对情欲肯定和失节宽容。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这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结果,是世俗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文学启蒙与性别困境——对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的背景分析
作者: 刘日红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启蒙   《百合花》   革命女性   乡村女性   十七年文学   背景分析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革命叙事   日常生活  
描述: 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独异的时期,它一方面担负着某种“无性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以众多的革命女性形象塑造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传统,使一种“新社会意识”真正走向广大农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上来考察“五四”启蒙主义与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启蒙的关系,因为当革命话语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时,反而使性别问题更见突出。一女性成为革命作家的叙述中心并不是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的,它在40年代的战争文学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表露。钱理群在《“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一文中曾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吴萨日娜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蒙古秘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群像
作者: 胡日查   来源: 经济生活文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詹姆斯   亨利•   女性形象  
描述: 亨利•詹姆斯(1843一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艺术大师,其作品是西方传统小说通向现代小说的重要桥梁。亨利•詹姆斯小说适应了新女性时代的需要,他在小说中塑造的美国女性群像大都带有新女性时代背景下进步女性的影子。笔者结合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人物,归纳总结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分析探讨了这些女性形象背后亨利•詹姆斯要传达的文化意味。
< 1 2 3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