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中国新石器时代女性人物雕塑及其功能分析
作者: 王晓婷   来源: 大众文艺(学术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人物雕塑   功能  
描述: 我国考古发现的女性人物雕塑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女性人物雕塑,其中包括一些大型的和小型的雕像,材质各异;另一类是作为器物附饰的女性人物雕塑,主要是陶瓶的口部。这些女性人物雕塑并不是为了纯粹的欣赏而被制作出来的,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功能,概括的说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凯恩河》中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作者: 许玲   王晓巍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体性   建构   丧失   《凯恩河》   觉醒  
描述: 《凯恩河》是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拉丽塔·塔德米的成名作,讲述了作者母亲家族三代黑人女性,从一八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一个世纪里,在路易斯安那州凯恩河地区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本文从《凯恩河》中黑人女性人物的角度出发,分析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从丧失、觉醒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浅谈雷雨式性格繁漪的形象
作者: 王晓辉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繁漪是五四运动后,受过现代教育又生长在封建大家庭的女性,她既有保守的一面,又具有叛逆的一面,她既是受害者,同时又伤害了他人;她在命运的压迫下,既有不正常的举动,又具有清醒的认识,她的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同时她的身上也具有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繁漪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作者所极力表现的“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她丰富了叛逆女性的人物画廊,彰显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冲击,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左传》中的文姜形象小议
作者: 王晓丽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传》   文姜   人物形象  
描述: 《左传》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而尤以齐国姜姓女性出类拔萃,令读者印象深刻。当齐侯要把文姜许配给郑国太子忽时,太子忽谦卑地说:“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出生于齐地,她容貌艳丽;成长于诸侯大国,她气质不俗;远嫁他国,她又风流浪荡。本文以文姜为分析对象,通过《左传》作者男性视角下的描写刻画,来探析经历过齐国、鲁国不同社会风俗的她的人生事迹和性格变化。
鲁迅笔下的村镇愚民
作者: 王晓琨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我们今天就着重分析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自怨自艾——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影响深远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底层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另一类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代表。在他的这篇小说中,着力揭露的是阴暗愚昧的社会环境摧毁善良勤劳的国民这一特点。
乾陵陪葬墓壁画线刻画仕女披帛研究
作者: 王晓莉   来源: 乾陵文化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椁   绘画作品   章怀太子   懿德太子墓   披帛   画中   人物形象   乾陵   人物刻画   壁画艺术  
描述: 在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和石椁线刻画中,人物刻画是绘画表现的主题,在突出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的过程中,侍女的服饰不但是极其重要的题材内容,也是浓墨重彩之笔。仔细观察这些绘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大多仕女身上都有一条长长的帛巾。帛巾
30例女性未婚先孕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 王晓华   来源: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未婚   妊娠   女性  
描述: 目的 探讨未婚先孕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30例未婚先孕女性(研究组)与30例已婚孕妇(对照组)采用自拟性生活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86.7%感到有明显精神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未婚先孕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应引起重视。[著者文摘]
辛亥革命以来太平天国妇女问题学术研究综述
作者: 廖胜   王晓南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辛亥革命以来   妇女运动   太平天国   性质  
描述: 辛亥革命以来,太平天国妇女问题都是太平天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史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学界围绕太平天国妇女运动的性质即是不是一场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进行了讨论。总体来说,强调太平天国解放了妇女、实现了男女平等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呈显出一种非理性的不科学的态度。改革开放以后,否定太平天国妇女政策和妇女地位的学术观点越来越突出,大有替代前者之势。主张太平天国妇女政策具有双重性的观点则游移其中,似乎没有引起学界更大的争论和反响。太平天国妇女问题的研究要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应该采用新的观点、新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作者: 焦玉莲   王晓嵘   来源: 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的近代化   社会变迁   妇女运动  
描述: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向人们揭示,妇女运动是作为人们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手段而兴起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与传统社会中的群体利益、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冲突。经过激烈斗争,取得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成果。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与提高,两性关系的错位逐步得到纠正,性别群体利益不断得到调整。二是妇女运动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步接受某些新事物,产生某种新共识。妇女运动的影响,往往从局部展开,由点向面扩散,从
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中的福建妇女(1958年—1960年)
作者: 王晓莹   来源: 黑龙江史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建妇女   农业生产   大跃进  
描述: "大跃进"时期,福建妇女们在各个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福建妇女在农业生产上成为一支主力军,参加生产的妇女人数是空前的,这是福建省妇女运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 1 2 3 ... 5 6 7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