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弥沙,张雪莹】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当代中西方电影对国人想象与现实研究
-
作者:
弥沙
张雪莹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国人想象
离散文学
中国符号
《喜福会》
-
描述:
在当代,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不断增加,成为吸引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摄制于1993年的电影《喜福会》改编自同名小说,反映了在美国的几个中国家庭中的女性形象。由于作者谭恩美自幼在美国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其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和他们外在的那些能体现其母国元素的中国符号失去了象征意义,导致电影意义的疲软和缩水。而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由于其作者严歌苓有着中国的成长经历,张艺谋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文化意象丰满的中国人形象,满足了观众对中国人物的想象。
-
相似主题,不同处理
-
作者:
张雪莹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日本的女性电影传统可追溯到1924年,时任松主场场长的城户四郎已把“现实题材”和 “女性电影”作为“松竹”开掘耕耘的资源面。二战过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使日本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昔日处于男性光环之下的女性慢慢被推向前台。从五所平之助的《木偶姑娘》1927年,到蜷川实花的《狼狈》2012,日本女性电影不断发展演化,女性形象也从“羞怯温顺,依赖感很强的传统意义女性”发展为现在的“独立成熟,毫不掩饰欲望”的女性形象。
-
相似主题,不同处理:成濑巳喜男与今村昌平的女性电影比较
-
作者:
张雪莹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成濑巳喜男
今村昌平
-
描述:
日本的女性电影传统可追溯到1924年,时任松主场场长的城户四郎已把“现实题材”和“女性电影”作为“松竹”开掘耕耘的资源面。二战过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西方思潮的涌入,使日本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昔日处于男性光环之下的女性慢慢被推向前台。从五所平之助的《木偶姑娘》1927年,到蜷川实花的《狼狈》2012,日本女性电影不断发展演化,女性形象也从“羞怯温顺,依赖感很强的传统意义女性”发展为现在的“独立成熟,毫不掩饰欲望”的女性形象。作为日本女性电影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角色,成濑和今
-
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
作者:
弥沙
李天普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少数族裔
熔炉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
描述: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