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嬗变:族裔性、文学性、世界性
-
作者:
弥沙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性
语系文学
世界性
世界文学
离散
族裔性
-
描述: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多元文化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烙上了 "族裔性"的印迹。1982年以前的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1982年至1995年之间的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旨在发现美国亚/华裔文学集体特征和确立文学经典。1995年至今诸多文艺理论被用来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如后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全球化话语、离散等等。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范式的嬗变:族裔性、文学性、世界性。首先,笔者厘清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历时发展脉络,梳理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阐释了美国华裔
-
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
作者:
弥沙
李天普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少数族裔
熔炉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
描述: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
-
当代中西方电影对国人想象与现实研究
-
作者:
弥沙
张雪莹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国人想象
离散文学
中国符号
《喜福会》
-
描述:
在当代,中国元素在西方电影中不断增加,成为吸引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摄制于1993年的电影《喜福会》改编自同名小说,反映了在美国的几个中国家庭中的女性形象。由于作者谭恩美自幼在美国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其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和他们外在的那些能体现其母国元素的中国符号失去了象征意义,导致电影意义的疲软和缩水。而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由于其作者严歌苓有着中国的成长经历,张艺谋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文化意象丰满的中国人形象,满足了观众对中国人物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