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
作者:
张树生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人生命运
个性魅力
《项链》
外国文学史
作品主题
高校
心理描写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
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
艺术项链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试析《聊斋志异》中的乔女形象及其美学价值
-
作者:
张骏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美学价值
乌头
形象的塑造
项链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劳动妇女
美学追求
女性形象
-
描述:
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优美的女性形象。乔女(《乔女》)就是一个集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感人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在《乔女》这篇小说中,作者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出乔女是一个“壑一鼻,跛一足”的又残又丑的女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貌不扬的女人内心却有着十分惊人的美德。她因外貌丑陋,到了二十五、
-
人的确证与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谈卡门形象的审美价值
-
作者:
张志明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拜物教
爱情悲剧
思想影响
人性泯灭
恶性膨胀
作品
女性形象
艺术魅力
小说
艺术色彩
-
描述:
十九世纪法国的杰出作家梅里美的中篇力作《卡门》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难得的、极富独创性的作品。它以浓烈的艺术色彩、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女性形象。作品问世以来一直传诵不衰,依照小说改编的歌剧、电影、绘画、诗歌等等层出不穷,深为各国人民喜爱。不容讳言,这决定于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发表于1845年,当时资本主义正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巩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恶性膨胀所带来的金钱拜物教吞噬着人们的心灵,整个社会人欲横流,人性泯灭,道德沦丧,金钱主宰着一切。由此带来的劳
-
春夏秋冬: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
-
作者:
张培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世界
凌叔华
婚恋观
-
描述:
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人物既有偏处于世态一角的高门闺秀,又有受时代新风微醺的知识女性,这些女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幅女性世界的春夏秋冬四季图。细览这幅意蕴深厚的四季图,不仅可以发现一代女性留下的历史印痕以及艰难的成长之路,还能从中窥见凌淑华的女性意识与婚恋观。
-
论约翰·福尔斯小说《乌云》的模糊视角
-
作者:
张晓华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
疏离
视角
-
描述:
福尔斯的短篇小说《乌云》是一部奇特的小说。作者运用不确定的模糊视角来营造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氛围,使小说虚实结合,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本文从分析福尔斯的叙事手段出发,运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来研究凯瑟琳这个神秘女性,分析《乌云》的模糊视角,从而揭露作者福尔斯对待女性人物的矛盾态度。
-
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
-
作者:
张杨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园情结
象征意蕴
文化认同
台湾女性文学
-
描述:
"家园情结"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文学母题,是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后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永恒的情结。当代台湾文学中的"家园情结",集中表现在对民族文化与故土情感的认同和依恋。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对故国旧地深切回忆的家园书写,还是60年代在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家园追寻,以及7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家园坚守,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涌动下的家园流失,90年代以来在更为开放的政治话语影响下的家园审视,总结回顾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家园情结"作为文学创作的内核一直影响着作家的创作。
-
莫里森的《宠儿》与非裔母女关系研究
-
作者:
张芸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母女关系
《宠儿》
-
描述:
美国族裔文学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为主题,展现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自我意象和文化身份。近年来,族裔文学冲出了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并重新定义美国文学,尤其是族裔女性文学成为研究的焦点。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论诠释着族裔文学的特色,并且托尼·莫里森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贯穿母女关系的思想,她的巅峰之作《宠儿》就深刻体现了母女关系之复杂。本文主要研究母女在与社会期望抗争的过程中,其文化态度对母女自我价值和身份的重要性。
-
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孤独意识
-
作者:
张欣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饥饿的女儿》
虹影
孤独意识
-
描述:
虹影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她凭借多重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个性书写广受读者好评。本文从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入手,通过身份的困惑、情感的缺失、历史的困境三个方面研究来分析小说文本里的孤独意识,并试图阐释作者追寻生命本源之谜,探究人类精神归宿的时代意义。
-
论新生代女性“另类话语”写作的审美取向
-
作者:
张鹏飞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文化
文化语境
写实走向
审美流变
女性文学
另类话语
-
描述: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转型。90年代新的文化语境促使中国文坛冲破以往单一的格局,开始形成多元共生、互溶互补的新文化局面。尤以卫慧、棉棉等为代表的70年代女作家登上文坛,以其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的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而形成了另类文学话语现象。
-
继承与颠覆:《我的光辉生涯》与19世纪澳大利亚女性小说的传统
-
作者:
张罗
吴庆宏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迈尔斯·弗兰克林
19世纪澳大利亚女性小说
《我的光辉生涯》
-
描述: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小说《我的光辉生涯》在继承19世纪女性文学传统的同时,不满于中产阶级女作家脱离丛林实际生活的浪漫化、理想化创作模式,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婚姻主题等几个方面改写了19世纪女性小说模式,开创了澳洲女性文学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