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研究及其争论
作者: 张成华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权力一般化   女性研究   生物性别  
描述: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依托美国精神分析教授罗伯特·斯托勒的研究兴起。依据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女性研究的理论家将关注焦点集中于社会对男女身份认同的塑造,阐述围绕男女两性的话语如何塑造不同的气质及依托气质差异建构起的两性等级结构。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女性研究在象征形象分析、规范学科建构、社会角色区分、价值体系认同四个方面拓展和取得丰硕成果。社会性别理论也促生对权力的一般化理解,忽视对具体语境的关注,造成女性研究的狭隘、僵化和刻板。
论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研究及其争论
作者: 张成华   来源: 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女权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含了形形色色观点相左甚至彼此针锋相对的主张和派别。这些彼此相异的主张和派别一般建立在两种关于性别的理解——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之上。基于对性别的不同理解,女权主义者和女性研究者能够确定因为什么、在哪些方面造成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劣势地位,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社会性别翻转了生物性别的理解,给予女性研究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可行性。从生物性别向社会性别的转变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建
贡献、挑战与应对:女性传媒工作者发展研究
作者: 张敬婕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传媒工作者   改变   挑战  
描述: 女性自进入新闻与传媒行业以来,便为这一行业带来了性别结构、性别经验、性别视角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传媒工作者的贡献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不过,受到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的影响,女性传媒工作者仍然遭遇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与价值低估。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对策,在于对女性的多重劳动价值的认知与认可,赋女性价值予公正的评判与认同。
抗战时期新疆妇女社会公共舆论表达
作者: 张一晓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公共舆论   群体意识   新疆妇女  
描述: 抗战爆发后,新疆妇女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把个人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新疆妇女获得教育权利,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形成了群体意识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妇女社会公共舆论的生成。新疆妇女社会公共舆论表达路径包括广泛建立妇女组织,把宣传单、报纸和刊物作为主阵地和重要载体,引领社会舆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抗战时期,新疆妇女社会公共舆论开始生成,饱含激情、活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鱼玄机诗作“爱与生命”主题中的女性意识探赜
作者: 张雪梅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爱与生命   鱼玄机诗作  
描述: 作为有着较高文学素养却命运多舛而短暂的唐代女冠诗人,鱼玄机历来颇受争议。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加强;加之女权主义的逐渐兴起和妇女运动的持续深入,鱼玄机诗作中女性意识的价值渐渐被后人认同,甚至赞赏。从“爱与生命”主题表现的角度,可更深刻地认知鱼玄机诗作中的女性意识。
新时期推进中国妇女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作者: 张震环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   妇女发展   社会性别主流化  
描述: 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基本重合”转变为“有限分离”。“强国家-强社会”是未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方向。在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中国妇女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为:首先,在妇女政策制定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逐步建立妇女特殊贡献补偿制度,促进妇女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其次,加大提高妇女政策的执行力。再次,加强社会力量的发展,大力推进民间妇女组织能力建设,推进当代妇女解放的理论研究,促进妇女“为妇女”主体意识的发展,提高妇女解放的男性参与度。最后,在相关妇女机构的调整上,要通过设立党内妇女组织
论家族女性词人群体的新气象
作者: 武楠楠   张仲谋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家族   词人群体   女性  
描述: 明代中叶以后,女性词人创作由"个体书写"进入到了"群体书写"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闺秀词人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前代,而且整体的创作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家族女性词人群体随之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一,晚明以降,家族女性词人群体多分布在环太湖流域,具有鲜明的家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二,明清时期的女性词人群体不再局促于家庭一隅的文学创作,跨越地域与性别的文学交往促进了女性文学的传播.其三,明遗民家族中涌现了一批女性爱国词人,成为一个带有家族和性别色彩的特殊遗民文人群体.其四,家族女性词人群体在文学创作上呈现了以"家族"为标记
试论吉本芭娜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厨房》为中心
作者: 张玉亭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模式   共鸣   死亡   厨房  
描述: 吉本芭娜娜作为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现代作家,凭借其成名作品《厨房》走上文坛,广泛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喜爱,甚至在90年代的日本掀起了一股女性文学新的变革浪潮。随后这股浪潮席卷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这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厨房》也成为了吉本芭娜娜文学创作的代表性标志。本论文以《厨房》为中心,试从创作背景、含义以及内容等方面分析其创作理念和意义,探索吉本文学的独特魅力。
现代美国南方女作家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以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
作者: 张晓平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伤心咖啡馆之歌》   女性哥特   叙事特征   美国南方  
描述: 女性哥特作品是女性主义意识与哥特小说传统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南方女性文学自成一体,更注重精神层面,哥特效应更具冲击力.《伤心咖啡馆之歌》呈现出典型的女性哥特叙事特征:空间意象的闭锁象征父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的践踏和束缚;叙事干预在文本中实现了女作家话语权的建构和延伸;小说结尾将个人困境和未来的茫然不可知投射到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自省和思考空间.
探究张爱玲作品的叙事艺术及女性意识转变*
作者: 张瑞静   来源: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叙事艺术   女性意识  
描述: 张爱玲作品中具备极其深刻的女性意识,进而使其作品具有女性解放和社会进化的价值意义,并且在女性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从张爱玲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特点,分析张爱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阐述张爱玲作品女性意识转变的四个阶段。
< 1 2 3 ... 19 20 21 ... 24 25 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