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同发现北魏精美墓葬壁画
作者: 杨荣李建斌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建筑物   北魏   水平线   墓葬   男性人物   古壁画   汉唐   内画   星宿   女性人物  
描述: 大同发现北魏精美墓葬壁画
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之比较
作者: 战坤   马建   来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威尔弟   普契尼   女性形象  
描述: 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之比较
幽婉的韵致 遥深的情怀——论《啼笑因缘》中张恨水的东方情结
作者: 吕建多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情调   东方情结   张恨水  
描述: 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中流淌着浓重而深致的东方情调,而在这种东方情调的背后,潜伏着贯穿作家创作始终的浓郁而深沉的东方情结。本文力图从分析文本中三位女性人物入手,对张恨水在《啼笑因缘》中流露出的东方情结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女性言说和双性人格──论“寂寞泪阑干”的幽栖居士和“终日多酝藉”的易安居士
作者: 周建梅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双性人格   女性言说   朱淑真  
描述: 李清照、朱淑真在词中表达了女性的自赏意识,对女性的爱情体验进行了真实言说,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她们还各有开拓之功,李清照描写了宋词长廊罕见的少女像,朱淑真以“爱情斗士”的面目为女性呼唤生命权利。依据词人别号、作品、生活经历综合分析,李清照人格形象蕴藉多面,不仅具女性本体的性格特征,且展现了双性人格;朱淑真则局囿于女性狭窄的生活空间,人格形象相对单一。
浅谈日语中的女性用语
作者: 黄建娜   来源: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语   特征   女性用语  
描述: 日语中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区分,女性用语主要产生于平安时代,后受到女性文学的影响而逐渐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男女的社会地位日趋平等,女性用语亦出现了衰退现象。但当前,男女语言的表达习惯仍有不小差别。女性用语在用词和语言表达形式上有别于男性用语和一般用语,其特点是含蓄、委婉、优雅。该文将对女性用语的历史变迁以及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的母爱话语研究
作者: 张建秒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作家   母性   现代文学   母爱  
描述: 母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基本母题,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她们热衷于对母亲形象的阐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母亲形象。在写作中她们尽力展示出生活原生态中母亲的生存状态,尽力挖掘被文化遮蔽的母亲真实性。这些别具深意的多元的母亲群落的存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论文将试图对此课题作尽可能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开掘,深入开展“母爱”话题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考察1917至1949这三十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的“母爱”主题创作对中国新文学
梦想与超越 与剧作家范莎侠对话录
作者: 张建渝   范莎侠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广东   范莎侠   艺术节   女性形象   剧作家   编剧技巧   对话   剧本  
描述: 梦想与超越 与剧作家范莎侠对话录
女性文学批评的原则
作者: 李玲   李修建   来源: 陕西教育(理论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原则   女性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男权文化   男性人物   性别关系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和谐  
描述: 一批评的原则:女性批评与美学标准李修建:各位朋友周末好,现在网聊开始,今晚我们请到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李玲教授,网聊主题为“女性文学批评的原则”,下面先请李老师就该主题的基本观点作简要陈述,然后大家进行提问交流。李玲:女性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以两性平等和谐为价值理想,批判文学想象中所存在的种种霸权意识。由于已有的文化具有深厚的男权积淀,当下的女性文学批评必然更倾向于确认文学想象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批判文学想象中的男性霸权意识。也就是说,强调两性和谐不应该以牺牲平等这个正义立场为前提,而恰恰要把两性平等作为两性
论劳伦斯的“控制型”女人
作者: 周艳芳   张建佳   来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劳伦斯   控制型   女人   小说  
描述: 劳伦斯小说写得最多的主题是男女两性关系,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类是“控制”型女人:“肉体”控制、“精神”控制和对儿子的控制。这是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女性形象,也是当时英国社会性伦理、性风俗的写照。劳伦斯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自己对“灵”与“肉”和谐一致的理想两性关系的追求。
女性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作者: 刘世风   马建福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教育   女性人类学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本文梳理了女性人类学起源发展的脉络、主要理论,尝试性的探讨了女性人类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