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世俗的女人
作者: 孙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
“女菩萨”形象探析——以《绿化树》、《荒山之恋》为例
作者: 孙华宇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菩萨   爱情模式   荒山之恋   绿化树  
描述: 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的,而每一个女性形象又因作者个人的性别、经历、自身体验及想象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作者独特性。笔者针对张贤亮《绿化树》中的马缨花与王安忆《荒山之恋》中大提琴手的妻子这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试图解读一下“女菩萨”形象塑造的异同。
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形象研究
作者: 孙晓昕   来源: 美与时代(中)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自画像   女艺术家的形象  
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稍有提高,但大多数女性的生存仍然依附于父母或者丈夫。不过,16世纪的女艺术家,却用自画像的形式塑造了全新的“女艺术家”形象。自画像中的女艺术家突破了传统“柔弱、多变”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是专业、自信的职业艺术家,也是身着华丽服饰,多才多艺的宫廷贵妇,而这一点正与卡斯蒂廖内《廷臣论》里对宫廷贵妇的要求一致。
怀疑、抗拒、批判——《玲珑》杂志中男性形象的重构与呈现
作者: 郭晓勇   孙娟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玲珑》   女性意识  
描述: 20世纪30年代,《玲珑》杂志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言说平台,不但致力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对传统男权秩序进行抨击。在女性的笔下,男子崇高、伟岸的形象开始被消解,自私、卑鄙的一面被揭露无遗。《玲珑》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的质疑与批判,展示出女性重构新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个人立场不断得到强化,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的希望之路。
索福克勒斯戏剧中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形象比较
作者: 孙畅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斯墨涅   静穆伟大   形象比较   安提戈涅   去女性化  
描述: 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是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其“忒拜三部曲”中塑造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作为俄狄浦斯的女儿,在守护父亲时,分别扮演了“引路者”与“守望者”的角色,前者真诚,后者虚伪;而在面对僭主克瑞翁时,安提戈涅展现出了“去女性化”的一面,不惜“为理想而死”,伊斯墨涅则具有传统希腊女性的特点,最终“为现实而生”。总体来看,安提戈涅的性格塑造倾向于“静穆而伟大”,而伊斯墨涅因是配角,其性格更加灵活多变。因此从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伊斯墨涅的形象塑造较之安提戈涅更加立体。
索福克勒斯戏剧中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形象比较
作者: 孙畅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斯墨涅   静穆伟大   形象比较   安提戈涅   去女性化  
描述: 安提戈涅与伊斯墨涅是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其“忒拜三部曲”中塑造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作为俄狄浦斯的女儿,在守护父亲时,分别扮演了“引路者”与“守望者”的角色,前者真诚,后者虚伪;而在面对僭主克瑞翁时,安提戈涅展现出了“去女性化”的一面,不惜“为理想而死”,伊斯墨涅则具有传统希腊女性的特点,最终“为现实而生”。总体来看,安提戈涅的性格塑造倾向于“静穆而伟大”,而伊斯墨涅因是配角,其性格更加灵活多变。因此从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伊斯墨涅的形象塑造较之安提戈涅更加立体。
类型、结构与“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条船》
作者: 孙萌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戏传统   乡土写实   时空交错   地母原型   传记   励志  
描述: 《汪洋中的一条船》是李行乡土写实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首部在中国大陆放映的台湾电影。本文从电影类型、电影结构与女性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作为一部励志的、关于残疾人的传记故事片,《汪洋中的一条船》有着家国与个人双重寓意,“文化中国”和“乡土中国”的意象贯穿影片始终,在电影精神上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伦理道德一脉相承,在电影结构上对中国早期电影“影戏”传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围绕戏剧性场面采取时空交错式结构,并成功塑造了吴继钊这一“地母”形象。
《红字》中折射的复杂女性观
作者: 孙书怡   来源: 丝路视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守   男权社会   清教主义   女性主义  
描述: 在《红字》中,霍桑通过揭示海丝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位具有独立意识,具有反抗精神的美国17 世纪殖民统治时期的女中强者的形象.《红字》从另一个侧面刻画海丝特作为一个女权主义先行者的女性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霍桑的脑海里有女性主义的标记.
上海娱乐界中的海上名妓——评叶凯蒂《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50)》
作者: 孙惠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拓展   上海租界   娱乐文化   上海名妓  
描述: 美国学者叶凯蒂从上海娱乐业的视角出发,并将身处摩登上海的名妓推向了时代先锋浪潮中,这种以娱乐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在上海租界这个舞台上大放光芒。叶凯蒂笔下的晚清上海名妓俨然成为摩登时代新女性形象,并作为时尚风向标引领一代潮流,推动着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她们把西方的物质器具引入到奢侈、休闲和欢愉的世界中来,这些新玩意使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低贱,反倒令人艳羡。文章主要从海上名妓的摩登秀和她们的仪式性表演以及娱乐业与她们所处空间之间来进行探讨。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龙》
作者: 孙莉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主题研究   《龙》  
描述: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与原典的比较,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