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美国汉学家高彦颐的明末清初江南妇女研究
作者: 孙亭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社会性别   高彦颐   “五四”妇女史观   闺秀   名妓   缠足  
描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开始对中国古代妇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美国汉学界的代表,汉学家高彦颐对明末清初江南妇女尤为重视,立足于社会性别理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妇女诗歌创作和缠足实践两方面,对高彦颐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女诗人社会身份的关注以及对“五四”妇女史观的争议进行深入探索和细致分析。 首先,本文的引言部分就论题的基本情况与关键词进行了阐释,对论题本身可能产生疑义的地方作出解释说明。其次,第一章总结了五四妇女史观对近现代妇女史研究的影响,并梳理归纳了
论蒋子丹对荒诞小说的接受
作者: 孙平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加缪   海勒   蒋子丹   荒诞小说   接受  
描述: 蒋子丹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的作家,她的荒诞小说独具特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早期的小说创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对外国荒诞小说的接受是她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蒋子丹对荒诞小说的接受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与之相对应,她的荒诞小说也经历了细节荒诞到逻辑荒诞两个阶段。 蒋子丹荒诞小说有着明显的受加缪、海勒小说创作影响的痕迹。她的荒诞思想来源于加缪的荒诞小说《局外人》、《鼠疫》和《西西弗的神话》理论,但她更关注现实,擅长表现现实一隅或一种主题的荒诞,主要包括女性追求理想爱情的荒诞和浓厚的死亡意识;她也积极吸收了加缪对荒诞的反抗思想,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荒诞命运的反抗。对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接受主要表现为风格和创作手法方面: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人物展览式”的故事结构。 蒋子丹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正值20世纪第二次西学东渐的高潮时期,文坛活跃的创新氛围使她接触并积极吸收外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独特的个性、经历和作家编辑双重身份以及父辈的影响,使她选择了加缪和海勒的荒诞小说,并创作出强烈关注现实的荒诞小说系列。
浅谈中国女性媒介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 孙玉双   曹振宝   来源: 军事记者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突出特色   电视节目   生活方式   视听对象   媒介影响   女性形象   女性生存状态   中国女性   报纸  
描述: 女性媒介主要是以女性为阅读视听对象的媒介,是反映女性生存状态并服务于女性生活的媒介,女性媒介影响着女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媒介是18世纪英国的《淑女使者》、《旁观者》和《妇女周刊》等。中国的
浅析杜十娘与娜拉之异同
作者: 孙建梅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尊严   独立   娜拉   自由   女性解放   杜十娘  
描述: 杜十娘生活在封建意识浓厚的明代社会,娜拉生活在19世纪处于附庸地位的挪威社会。杜十娘与娜拉在文学史上是两个颇具影响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不同点是: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结局不同。相同点是:她们都生活在男权社会中,都受到了压抑和禁锢;追求独立的坚强意志使她们与社会决裂;她们都是呼唤女性解放的宣言书。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碰撞:苏曼殊小说思想观念上的两重性
作者: 孙鑫煜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传统观念   两重性   苏曼殊  
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奥康纳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分析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仰   精神分析   男性  
描述: 奥康纳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从来都不是主角,他们飘忽不定、善恶难分似乎代表着一股特殊的力量。同时,他们又总是将伤害带到女性人物的身上,将其肉体摧毁,甚至将她们推上死亡之旅。针对这一奇怪现象,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剖析奥康纳作品中男性角色的神秘含义后发现,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是作者的恋父情结在其对上帝的信仰中得以释放、升华的外在表现。
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孙丽丽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基督教   社会地位  
描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独立、精明并且强悍。这样的形象暗合了妇女解放运动所倡导的"新女性"的意象。然而,这些女性常遭遇突然的暴力甚至死亡。肉体的毁灭却总能为之带来灵魂的救赎。事实上,这一反复出现的模式反映了奥康纳传统的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女性意识。在她看来,女人应该安心于男人助手的位置,这是上帝设立的秩序。
联合国的妇女政策和活动对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影响
作者: 孙晓梅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活动   妇女运动   妇女政策  
描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妇女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妇女活动,在联合国妇女政策的推动下,成立高层妇女工作权力机构,颁布《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制定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协助政府主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中国妇女对国际的政治参与推向高潮,中国妇女运动成为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另一面
作者: 孙桂荣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质疑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女性文学批评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范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只是其中较为激进的一个分支。女性文学批评中存在大量的有意识从文学的、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阶级的等非性别视角介入女性文学的批评样式,而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去(性别)政治倾向性,体现出批评主体对过于政治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某种理论隐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饱受质疑非议的现状,既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知识体制的形成息息相关,又源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作为一种文学社会学批评而非文学理论的本质规定性,也反映了中国当下语境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尚有诸多内在
女性主义的当代分歧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展开方式
作者: 孙桂荣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女性文学批评   开方   分歧   个人化写作   女性主义   冲击力   “身体写作”  
描述: 从上世纪末开始,女性文学批评似乎已丧失了90年代前中期那种广受瞩目的冲击力,如在关于个人化写作的延伸讨论中,女性文学被等而下之地视为身体写作或美女文学时,女性文学批评未能对此做出有效和有力的回应,在新世纪文学批评的诸种讨论中,女性文学批评亦波澜不兴.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众说纷纭,质疑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学现状者有之,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资源进行再检视、呼吁重视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历史遗产者有之,也有人提出开拓性别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研究新视角以应对女性文学批评的单一与狭隘.我觉得为了更加清晰
< 1 2 3 4 5
Rss订阅